八年级语文讲学稿
课题:《敕勒歌》与《静默草原》
执笔: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两文在表现草原特点方面所采用的写法。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深切情感及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两文在表现草原特点时采用的写法的异同比较。
学习难点:
《静默草原》中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及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①天似(
⑤前瞻(
除了上述词语外,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的读音比较重要(需要提醒同学注意),请写在下面:
2、查词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迥然不同[注: 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造句:
微不足道[注: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造句:
3、查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知识。(摘取要点,尽可能丰富,有助于理解诗文)
4、自学《敕勒歌》,尝试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尽量能背诵。
⑵诗歌的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和写法?请简要概括。
⑶从这首诗歌中,你感觉草原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感情?
⑷在书上简要写出文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三题的答案。
二.学习·研讨
【活动一】交流展示《敕勒歌》的自学成果。
【活动二】品读《静默草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深切情感及人生哲理。
〈一〉听读课文,圈画出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二〉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第13段中作者将自己比作“母牛”“烈马”,应如何理解?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的“善忘”是忘记什么?“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反映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回读课文,解决疑难问题。
【活动三】比较两文在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
内容
写法
情感
[1] [2] [3] 下一页
《敕勒歌》
相同点
《静默草原》
《敕勒歌》
不同点
《静默草原》
三.巩固·延伸
1、文中用到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请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看”的同义词: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 ),或回头向后( ),都是一样的风景。
⑵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 )。
⑶蒙古人( )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⑷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 )未来。
除此以外,你还能想起“看”的哪些同义词,请在下面写出几个来: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①请用原文中的句子阐释“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中的“单一”和“丰富”。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这两句应该怎样理解?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衡
快20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课本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
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像一条终于跳过龙门的鲤鱼,像那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注: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绿草如茵,起起伏伏的一直漫到天边,我不由想起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老民歌。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汽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一条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严严实实,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茸茸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扬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当年26岁的王洛宾云游到这里,只因那个17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的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而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一个美丽的旋律——在那遥远的地方。
天才之作总是合天时地利之灵气,妙手偶得[注: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如王羲之的《兰亭记》,如罗丹的《思想者》。卓玛确有其人,是一个牧主的女儿。当时王洛宾在草原上采风,无意间捕捉到她的倩影,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就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
我突然想到这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相通。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鲜花的盛开,如故人的邂逅;逝去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去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陈毅论国画艺术有诗云:“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往。”王洛宾真不愧为音乐大师,对于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的美丽,做到“提笔撮其神,一曲皆留往”。-他偶至一个遥远的地方轻轻哼出一首歌,一下子就幻化出一个叫我们无法逃脱的光环,美似穹庐,笼盖古今,直到永远。
④第2段中,作者以“鲤鱼”、“唐僧”自比,表达了那一霎间的什么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⑤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动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sp;
闪:
⑥阅读第5段文字,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⑦试体会本文题目“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的韵味。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