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八首之《江南春绝句》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诗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诗的意境之美。
4、 背诵、默写诗文。
导学设计:
一、 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 ,号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我们在上册书中学过他的《 》一诗,其中“ ”这一句富含哲理,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无尽想象。
二、 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 古诗理解
1、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2、 作者在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几种实景?作者的眼中难道就只能看到这些吗?为什么?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的春景。
而后两句则为我们刻画了江南春景的 。
四、背诵、默写《江南春绝句》。
诗词八首之《游园不值》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诗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诗的意境之美。
4、背诵、默写诗文。
导学设计:
一、 走近作者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 , 代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他的诗多写江湖田园风光,七言绝句尤其新颖优美,富有生活情趣。
二、 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古诗理解
1、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2、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的对象是: ,“苍苔”表明: 。
“小扣”表明来访者: ,“久”说明了 。
远道而来的好友面对着久扣不开的柴门,心里充满了 的情感 。
⑵“春色满园[注: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注: 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来。”
这两句诗采用 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满园的”“ ”关是关不住的,因为作者已从出墙的“ ”感觉到 。
3、作者采用 的手法表现了对春天不期而至的欣喜。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富含哲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1] [2] [3] [4] 下一页
四、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诗词八首之《玉楼春》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词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词的意境之美。
4、背诵、默写该词。
导学设计:
一、 走近作者
宋祁(998~1061) 宋代史学家、文学家、词人。字 。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宋祁诗、词、文俱佳,使他名垂青史[注: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的是散文――《新唐书》150卷列传。
《玉楼春》:
二、 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 感知词意
1、“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从上阙“ ”、“ ”(原词)可以看出词人所处的位置是在城东的一条船上;从“ ” “ ”(原词)一词可以看出此刻的季节和气候;一个“ ”字生动贴切地描绘出春天的无限美景。
2、“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把生命当作“ ”,意思是生命的价值是 的,生命又是 的,相比起来,欢乐总是不够,为了博得一笑,就是一掷千金[注: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又有何妨?
夕阳西下,人生垂暮,“ ”一句透露出作者
的想法。
3、全词雕物精微,笔触细腻,生动别致。既写出了真景物,又抒发了真感情。“ ”这一句尤为突出,把诗人对春天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又展现了词人高深的文学才华。
四、背诵、默写《玉楼春》。
诗词八首之《春夜喜雨》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诗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诗的意境之美。
4、背诵、默写诗文。
导学设计: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 字 ,自号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盛唐时期伟大的 诗人。他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 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 诗文理解
1、题目《春夜喜雨》这四个字中“ ”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因“ ”而喜。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首联)一个“ ”字既是作者对春雨的 ,也流露出作者 的心情。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一个“ ”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明春雨悄悄的,无声无息[注: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来到了。“润”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 ,
的特点。同时流露出诗人关心国计民生[注: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 。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颈联)这两句从 角度(感官)写出诗人雨夜远望,只见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 有多黑, 有多密。而江船上 红艳夺目,又反衬出 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 之繁密。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 )诗人在雨夜远眺,见这场雨如此繁密, 到天明后,锦官城一定是一派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 ,诗人心中则更是喜不胜喜. 写花实乃 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6、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 雨—— 雨—— 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注: 手脚动作很轻,使没有响声。],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四、背诵、默写《春夜喜雨》。
诗词八首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诗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诗的意境之美。
4、背诵、默写诗文。
导学设计: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注: 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二、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诗文理解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润如酥” 来形容 ,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两字点出了作者欣赏春景的角度有所变化。“ ”“ ”两字则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2、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诗人看来,这 (季节)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 (季节)景色。这两句与刘禹锡赞秋佳句 , 有着异曲同工[注: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之妙。
3、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春天的 和 之情。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 ”了。早春二月,在北方,春天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四、背诵、默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词八首之《鹧鸪天 代人赋》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2、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词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词的意境之美。
4、背诵、默写该词。
导学设计:
一、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山东二安”。
二、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诗词理解
1、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是本词的 ;“代人赋”, 是本词的 。
2、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村头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透露出早春的讯息。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诗人选择典型事物,两句写出 。
3、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诗人的视野由 伸展向 ,用国画写意的笔法,选择 、 、 、 、 、 勾勒出早春乡间的自然风光,由晨到暮,亦声亦画,有暖有寒,正是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一个“ ”字让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有了精致的细节。
4、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这两句写早春 。远远近近的山上,人的身影可能看不大清楚;横横斜斜路上,奔走农事的身影清晰可见。那面酒家青旗,更是让我们想起“ ”(杜牧诗句)的意境。
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中桃李”暗指 ,溪头荠菜暗指 。一 “愁”一“在”体现了诗人用 的手法,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四、背诵、默写《鹧鸪天 代人赋》。
诗词八首之《春》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诗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诗的意境。
导学设计:
一、走近作者。
1、艾青(1910~1996), 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2、
二、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诗文理解。
1、诗人一开头就写到春天了,桃花开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写龙华的的桃花呢?⑴
⑵
2、 为什么龙华的桃花是在夜间开的?
3、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地是母亲。可诗人为什么像饥渴的野兽吮吸年轻人的血液呢?
4、“斑斑的血迹“化作了“无数的蓓蕾”有什么寓意?
5、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这里的“春”不仅仅是
,而且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郊外的墓窟”也有双重寓意,一是 ,二是 。
6、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他一定会给人间带来光明,带来自由。但是诗人在极强烈的反差中展开想象,首先把 和 联系起来,其次是把 和 联系起来,再次是把 和 联系起来。把古人对春天的认识、理解做了彻底的颠覆,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四、背诵全诗。
诗词八首之《春》学案
泗交初中 郑海龙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诵读本诗,感知该诗的大概意思。
3、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该诗的意境。
4、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导学设计:
一、 走近作者
王宜振 1947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二、诵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标准,更有感情。先在小组内读,然后推举一名组员在班内展示。)
三、诗文理解。
1、这是一首当代 ,诗人从 写到 ,从 写到 ,
还有 、 、 等等。
2、诗人笔下的春天景象:雨是 的,树是 的,新芽是 的,就连鸟嘴也是 的,这是以 的眼光在观察这个世界。
3、“痴痴”两个字写出了 。
4、“石子”“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每个字都变成蜜蜂歌唱“这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 ,写出了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注: 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无拘无束[注: 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5、“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事实上春天不可能“摇摇晃晃”,其实是作者自己“摇摇晃晃”,很显然作者已经 在美好春景中了。
6、全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 和 。
7、找出作者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来描写春天的句子。
视觉:
听觉:
嗅觉:
8、全诗作者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
四、背诵全诗。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