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过 程 和 方 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注: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不耻下问[注: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教学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 导入
a.公元207年,恩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注: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请计地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的策略,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转机。
b.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 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注: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正是求贤若渴[注: 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注: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三、检查预习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注: 度:估量;德:德行。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注: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听读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生读
5.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已疏理字词义,把握大意。(不会的字词标识出来,小组交流,全班质疑交流)
6.学生交流
7.指生用现代汉语陈述文章,教师明确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指一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大意。
三、阅读探究:
学生精读课文,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2.你认为诸葛亮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注: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高瞻远瞩[注: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雄才大略[注: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注: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的人。
四、拓展训练:
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谈一谈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 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中 将军优势
亮对策:
对 制定战略方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