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教案15
[标签: ]
临清三中 编写人:吕晓丽 审核:徐晓云
祖国山川颂 教案
教材分析: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方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课前预习:
词语积累:
字音:
湖泊 莽苍 广阔无垠 烧灼 盎然 铿锵 苍苔
汲水 涟漪 澄澈 飞流急湍 混浊 龙湫
字形:
层峦叠嶂[注: 层峦:山连着山;迭障: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晨曦 冈峦 万卉争荣 涯岸
词义:
企盼 云蒸霞蔚[注: 蒸:上升;蔚:聚集。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震耳欲聋[注: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辨析:振聋发聩[注: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课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写? 板块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
黄药眠(1903— 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1927年在上海参加创造社,并出版诗集《黄花岗上》。1929年被中国共产党派赴莫斯科,回国后遭国民党政府逮捕。19
三、解析文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注: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来源:学*科*网z*x*x*k]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
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它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七、高考阅读题模拟训练
1、第五段说祖国“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这“磨难”可分为哪几类?文中表现出祖国土地的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磨难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类。文章表现出祖国大地历尽沧桑苦难,仍然顽强奋斗,充满对胜利的信念,并最终迎来光明前程的精神。
2、谈谈最后两小节的寓意。
提示:两小节内容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为祖国对个体
八、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热爱祖国的名言或选择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进行赏析。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
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
1.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2. 语言特点: ① 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