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标签: ]
临清市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 编写人:毛磊 审稿人:陈红艳
《六国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4.背诵本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注: 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注: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层层剖析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进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注: 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4、整体感知: (1)、对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2)、提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3)、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5)、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注: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不尽,火不灭。” (6)、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7)、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课时 1、朗读(3—6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词汇积累: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来源:z_xx_k.com]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3、整体感知:[来源:学科网]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练习背诵:[来源:z*xx*k.com] (1)、第一课时作业:熟读、背诵课文1—3段。
(2)、第二课时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2、做导学案: (1)、第一课时作业: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第1题。 (2)、第二课时作业: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第2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总结:本文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注: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2.预习作业: (1)、第一课时作业:完成本导学案预习部分6—9题。 (2)、第二课时作业:完成《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的预习部分。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本节课上学生的一个问题是我没有准备的,“《六国论》是史论,除了史论,还有什么论?”幸亏另一个学生找到相关资料,替我解围,否则我只能说“回去查查”——不能当场解答,毕竟是遗憾的事。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