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临清第三高级中学 学科 语文 编写人 向淑娟 审稿人 陶磊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教材属于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来源:zxxk.com]
②读并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②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3、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用诵读法使学生整体理解,反复体悟作者的以死报国之志,用练习法使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用讨论法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 [来源:学|科|网]
新授课教学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 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提前了解文天祥事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课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
(二)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一、 导入
用对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注: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照千秋。”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课件展示文天祥简介,略)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
已经布置的预习中要求阅读《宋史•文丞相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在预习中把疑惑找出来。
设计意图:不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讲读第1自然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对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释;疑难的字词句可适当插问。例如:“修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莫知计所出”应如何串讲;“众谓一行为可以纾祸”应如何诵读等等。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注: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讲读第2自然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 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注: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图谋再举的思想。
3.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绘有图例的小黑板。教师范读,同时以教鞭指示文天祥北行路线得脱险行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范读前,教师应提示学生,本段写了三层意思: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4.讲读第4自然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段的关系:如“预习提示”所指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注: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注: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注: 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5.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5——6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注: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注: 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四、句式富于变化:
散行与对偶相结合的句式:“不得已,变姓名,跪踪迹……以至于永嘉。”
散行与排比相结合的句式:“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好处:奇偶错综,感情抑扬起落,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五、动词灵活变化运用:
第三段“奔、留、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真实地记录和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危险境遇和复杂变化的心情。
“奔”以极快的速度出逃;“变”“诡”写出形势突变,反映作者遇此打击,不得已秘密行动的苦闷心情;“行宿”“宿”“出没”
第四段“诋”“骂”“争”确切反映作者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坚持正义的强
六、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文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当堂检测。
课后阅读《正气歌》,结合教材和自己所学,以“生命的轻重”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来源:学+科+网z+x+x+k]
【板书设计】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兵迫修门 冒险出使
抗辞慷慨 羁縻难返
记叙 被屈诣北 隐辱以行
得间逃脱 身陷困境
九死一生 痛定思痛
说明 存本不废 以励来者
再述心志 死国无憾
交代时间 自序命名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爱国情深的体会上,由序言
议论挖掘其爱国之情,使学生了解了序言的特点,又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于整体把握本文,让学生很好的积累文言实词,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