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阶 内容简析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注: 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创意说明 对《台阶》这篇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个文眼,从而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同时适当地延伸到自己的父亲,同学的父亲,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注: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注: 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等词语。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复述法。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设 景 · 导 入 1 你最羡慕别人什么?为什么? 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2 你觉得虚荣心和上进心应当怎样区分?它们之间有没有多多少少的联系? 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如果你是农民的孩子,你一定了解农民贫寒的生活和艰苦的劳动,知道他们勤俭的习惯和坚韧的个性,懂得他们忠实的情感和朴素的愿望。作为他们的儿女,你们是感到骄傲自豪,还是自卑自怜?《台阶》一文就是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特定文化领域里的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可以让你感受到一位农民深沉的精神世界。 聆听 资 讯 交 流 李森祥,浙江衢州人,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聆听、识记 初 读 · 感 知 1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②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那一句? ③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④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⑤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⑥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⑦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2 指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②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③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我们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④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要造新屋需一二十年,父亲苦干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造起了新屋。 ⑤新屋造好了,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的身体累垮了。 ⑥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混杂着同情的感情。 ⑦叙事线索:台阶。 交流、讨论 研 读 · 赏 析 1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分析一下。 【点拨】 a、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眼)。(分析本句,感知父亲形象。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我们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b、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c、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d、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注: 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e、 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细读、思考、交流 2 表述: 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 的人。台阶是父亲的 为了台阶,父亲 。 交流、评价 赏 读 · 延 展 1 我觉得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个卑微、胸无大志[注: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学生抓住自己父亲的特点,给父亲画像,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后 班内集体交流,点评。 2 我觉的父亲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建造新的台阶上去,以满足他的自尊,这样的人生我觉得没有价值。 3 读孔子哲言,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①说说孔子这段言论的大意。 【明确】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不会摆脱得了的。 ②孔子主张仁各义,那么这段话所表明的利欲观上否与他的“仁义”思想相违背呢? 【示例】不相违背。任何人都不会甘于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注: 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的生活区,都希望得到富贵与安逸。孔子主张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得富贵,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应当也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③《台阶》中父亲的追求与孔子的这一段“利欲”观相符吗?请略作分析。 【示例一】相符。《台阶》中的父亲凭着自己的一生劳动,去追求那并不高的理想,他是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贫贱。所以与孔子的“利欲”观是一致的。 【示例二】不相符。《台阶》中的父亲虽然是凭着自己的一生劳动,去追求那并不高的理想。他这理想是以丧失自己的身体为代价的,更何况他的这一理想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在自己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去追求这种虚有的理想,我认为并不值得。这种做的结果只会增加家庭的生活负担,所以父亲的这种做法恰恰表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愚昧和无知,和孔子的“欲利”观是不一致的。 理解、讨论、交流、领悟 总 结 · 升 华 教师诵读散文诗《父亲》结束全文。 父亲 布谷啼叫,便有参差的脚步应声而至。 父亲光滑的竹鞭紧握手里,胡茬摇曳着沉重。一步一个脚印[注: 比喻做事踏实。],一步一声残喘,把农历的每个日子都甩得很响。沉重的铁犁犁过龟裂的土地,犁过春分,犁过谷雨,犁过芒种,犁过立秋,五谷杂粮在古老的农谚里拔节、抽穗…… 犁纹从额角开始穿梭,织出一张张往事的网,每一张网结都包含着曾经的酸甜苦辣[注: 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无论这方水土是否贫瘠,都要在往昔的脚印里,耕耘着祖祖辈辈的梦。 希望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父亲依旧将它栽在禾场上,目光穿透村里的小路,一遍一遍把季节守望。 年复一年,父亲弯成一株秋后的稻子,在镰刀的勾弯上舒展。 谁都唱不起那支古老的歌谣,只能默默地将金黄的谷子,击落父亲的劳累。 再次模糊您的背影…… 聆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