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 酒
内容简析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四十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园田隐居不久。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伏笔:结庐在人境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马来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的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最后两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语言去表达呢?
研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是一篇意境优美、哲理性强的心灵感悟诗。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辨证色彩,选词精准传神,意境优美,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创意说明
1、采用读——品——诵的教学模式
2、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4、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5、了解诗歌的赏评。
◆过程与方法
知——析赏——评——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激情·导入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注: 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注: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聆听、感悟
2
资料平台【多媒体展示】
《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 柳 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交流、记录
3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聆听、理解
初读·感知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听范读,弄清诗作的朗读节奏。
聆听、理解
2
边读边议诗句的意思。
朗读、讨论
3
【多媒体展示】议,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点拨】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的语气来读 ;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情;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情。
讨论、交流
4
自由练习朗读。
朗读
5
齐读。
朗读
品读·探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多媒体展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点拨】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讨论、交流
2
【多媒体展示】“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点拨】“见”是漫不经心[注: 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注: 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
讨论、交流
3
【多媒体展示】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点拨】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讨论、交流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请结合诗作的学习谈谈你的理解。
思索、交流
5
【小结】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聆听
赏读·延展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点拨】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注: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合作学习、交流
总结·升华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注: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聆听
课后练习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注: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备课资料
作者生平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 柳 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注: 归:返回。回去吧。指归隐乡里。]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 柳 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注: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