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线索。
2、 通过话题表达、质疑语句、漫画赏析理解文意。
3、 通过交流研讨谈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
一、听讲述,谈感受,导入。
讲述:一幅儿童画,画的是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周围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面对这幅画。
一个大人在想:六比六,还省得打架。
画下的孩子题字:——“太美了,舍不得吃”!我们一起玩吧!
师:这一情景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纷纷谈感受……
师:确实,同样一件事在成人的眼里和孩子的眼里可能是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认识,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今天我们就带着探究孩童世界的心理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这篇文章是 丰子恺 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画中画的都是他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情景。
三、读文章
要求:1、轻声读文章
2、边读边思,贯穿全文的两种基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分别用文章中的两个词语概括。
生:读文章。读后,同桌交流。明确:一种是对孩童率真、自然、童趣的憧憬和向往。一种是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童心的淡淡的哀愁。两个词语是:憧憬、悲哀。
四、再读文章,读出感情。
要求:1、全文都采用较慢的语速
2、第1小节用伤感的感情基调来读,读出哀伤,读出无奈和感慨。
3、第2——3小节,要娓娓道来,读时要流露出你对孩子们生活的憧憬。就像这是你自己写给孩子们的文章,现在正读给孩子们听,来征求孩子们对你文章的意见。
4、4——7小节,读出像对孩子做错事的忏悔。
5、读8——11小节,就如你已经是个成人了,对现实很不满,对童年很怀念,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童真、童趣。
五、理解文意。
(一)话题理解:
1、以“丰子恺眼中的孩子”为话题说几句话来阐述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注意人称的运用)
举例:丰子恺眼中的孩子是自然的,真实的。比如瞻瞻,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他都会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2、以“孩子们眼中的大人” 为话题说几句话来阐述你对文章的理解。
讲述:
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
举例:孩子们眼中的大人是没有生气的动物,因为他们会终日闷闷地坐在窗下做事。
3、以“丰子恺眼中的大人”为话题说几句话来阐述你对文章的理解。
举例:丰子恺眼中的大人是没有出肺肝相示的,以自己为例说明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作者特别写到自己为了谋生而到上海上课,这些都看作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无聊”的事,而孩子们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二)质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则需疑,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情感复杂,阅读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使自己的阅读走进较高的境界。针对下列句子,请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试就以下句子提出你的问题?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
六、心得交流
选择某个角度来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
参考:1、从写作的角度:(1)应学习作者从日常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2)作文贵在说真话,诉真情,没有华丽的词藻照样能写得真切、感人。
2、从主题的角度谈:作为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要珍惜童真、童趣。作为成人应该呵护童真、童趣。
七、一份有意思的作业。
假如老师让你们以“减去十岁”为题,你会怎么写?先揣摩老师的命题意图。再在课后完成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