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陈先锋(莱芜)
一、导入
师:同学们,唐代诗人孟郊四十六岁时考上了进士,他按捺不住[注: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了一首小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注: 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科举体制下,能考中进士当然是风光无限了,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要考不上秀才,那就永远是最底层的童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老童生——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板书过程中问: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里?生答,教师板书作者。
二、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分析人物形象
师:有人曾经问过
生看课文后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生答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提出:孔乙己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生答。师:孔乙己用他那双写一手好字,孔乙己又他那双手去偷东西,假如你要劝劝他,你会怎么说?学生回答。师:你估计他会不会听?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注: 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三、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段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一)孔乙己是他的真实姓名吗?
(二)假如同学们也要去咸亨酒店休闲一下,恰巧孔乙己也在那儿,在不认识孔乙己的情况下,你能不能一眼将他认出来?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提出:为什么孔乙己站着喝酒而又穿着长衫就是另类呢?
依据学生回答,演读长衫客的“踱”。
师:那孔乙己为什么不踱进隔壁房子里去坐着喝酒?
生答(了解孔乙己贫困的家境)
教师顺势提出:贫穷落魄的孔乙己显然不能算是阔绰的长衫客,那他为什么不换掉那身长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我是读书人,咱是有学问的人!在孔乙己的心目中,长衫足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注: 高过一般人。]的身份。
(三)提出问题:孔乙己这一辈子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受到了很多的伤害。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说说孔乙己都受到过哪些伤害?
生看课文后回答
教师相机处理:
1、孔乙己总是挨打。
(1)丁举人打折了他的腿。
要求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思考:孔乙己该不该打?丁举人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想像一下这姓丁的举人当时会说些什么?对于此事,人们是怎么评说的?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如“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一句中的“竟”;如“谁晓得,许是死了”一句),体会酒客与掌柜对话的漫不经心[注: 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及人们对权势者的惧怕。
(2)外貌描写:“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这不仅仅是外貌描写,更是孔乙己的命运反映,挨打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注: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3)侧面描写:“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2、孔乙己总是被嘲笑
(1)第4段。
步骤一:师生共同再现当时的情景,假设教师是孔乙己,学生是喝酒的人,师生演读。
步骤二:喝酒的人是“叫道”“高声嚷道”,怎么才算“叫”?怎么才算“高声嚷”?让学生再次尝试。引导学生重读“又添上新伤疤”中的“又”和“新”,让学生总结出“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步骤三:孔乙己有个动作相当有特点,你觉得是哪个动作?这个动作隐含着孔乙己怎样的心理?(“排”字决不是炫耀,而是表示自己清白。)
步骤四:孔乙己有一话非常有特点,哪一句?为什么?(“窃书……能算偷吗?”一句,一是矛盾,二是炫耀学问,偷是口语,窃是书面语。)进而再让学生思考:在孔乙己心里,读书人的事,不算偷,那谁的事才算偷?(怪不得孔乙己迷恋自己的那一身破烂的长衫!)教师提出:你觉得孔乙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理直气壮[注: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还是理屈词穷[注: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让学生“理直气壮”说一下,“理屈词穷”地说一下。教师总结:各有千秋[注: 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啊,但效果是一样的,只能引来大家的哄笑。孔乙己可笑吗?假如当时你在场,你是否也会嘲笑孔乙己?为什么?
(2)第6段。
师:哎!这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我是当够了!我们换换角色,大家再当一把孔乙己,我来做喝酒的人。
师生演读课文,但学生无言以对,一次是“不屑置辩”,另一次是文中没有具体语句。教师针对学生的两次无言,分别提出:你为什么不说话?此时你有何感受?
师:孔乙己作为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最大的心病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嘲笑孔乙己的人就是要在他最深的伤口上撒盐!话中全是毒,笑中都是刀!他们反复玩弄、欣赏孔乙己心灵的伤口,损害其做人的尊严,无情地击垮了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当孔乙己痛苦地呻吟时,换来的就是他们的哄堂大笑[注: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3)第7段
让学生分析,小伙计是怎样伤害孔乙己的。(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一老一少,一冷一热。)
孔乙己引以为豪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到底有多大用处?
教师总结:孔乙己从这个孩子的身上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安慰!在咸亨酒店这片有毒的土壤上,在那个将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一个麻木不仁[注: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的人正在茁壮成长!
(4)第11段
师: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再次出现在酒店里,众人仍是嘲笑他,你觉得众人之中哪个人最可恶?
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掌柜只关心自己的十九个钱,假如说商人追逐利益尚且可以理解,但他不依不饶[注: 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烷完。]地嘲笑孔乙己就可以说是人性尽失了!
教师总结:此时的孔乙己的确是太惨了!他脱下他那件引以为豪的长衫,换上了破夹袄;不能站着喝了,只能“坐”着喝了;他付钱的时候不再是“排”而变成“摸”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众人对他的嘲笑,他在别人的嘲笑声中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5)教师提出:孔乙己明明是一个悲剧人物,人们为什么总是笑?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没有一种动物是为了取乐而折磨另一种动物,但人却是如此,这一点构成了人的品性中极为残忍的特色,其恶劣程度远胜于纯然的野兽。”咸亨酒店里上演的一幕一幕不是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吗?京剧《苏三起解》里有一句著名的唱词:“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下,“越思越想越伤情,咸亨酒店里无好人”!
(6)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师:孔乙己就像一片枯萎的树叶,风刀霜雪严相逼,他还能活吗?到底是能活还是不能活?文章中有交待吗?(“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生答
师:
四、总结文章主旨,收束全课
师:本文选自《呐喊》,读完本文我们也仿佛听到了
生答,教师总结:《孔乙己》写出的是“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