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一、快乐港湾——文章阅读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通“只”,只是 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不译。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一石。
7、食:同“饲”,喂养。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方法建议:
1、初读——边读边作标记,不认识的字查找工具书,断不准的语句打上问号;
2、再读——小组内搭档互读正音,读顺文章;
3、自译——先自己翻译,圈画出不懂的地方,争取做到逐字逐句、字斟句酌[注: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4、互译——小组内交流疑难,并做到结合原来所学,做好知识的联系;
二、轻松起航——文体、作者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注: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韩 愈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注: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注: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
三、精彩呈现——展示建议
1.由“马”你想到了哪些与其相关的成语、诗句、歌曲等;
2.你了解“说”这种古文体吗?由此你又想到了哪些古文体,能举例说明吗?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读一段,可以读全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你的搭档读;可以在同学间边慢走边读,也可以到老师中间去读;建议大家最好能读出感情,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最好能做到脱稿。
4.能给大家说出这篇文章的大体意思:可以选择一段,其他同学听后要及时纠正噢。
5.学完这篇文章后,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出自己的收获:
朗读个别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
根据作者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体会;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感想;
伯乐、千里马、马夫各指代哪一部分人,如何评价;
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穿越时光的隧道,设计一个现场采访,同韩愈对话;
写一篇读后感,以个人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以唱歌、绘画、书法、对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
四、自信风采——表达建议
声音洪亮,这是一个人自信的最直接表现;
感情充沛,能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的表达会更好;
表情丰富,能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言时能面向全体,学会用你的眼睛和其他同学交流;
要善于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及时给予真诚的点评;
发言时用表达性的语言,比如:
请同学们看哪一句,我对它的理解是——
我同意或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因为——
我想和我的搭档一起读——请大家欣赏;
我想以什么方式来表达我的收获——
我想把我的个人创作献给大家——
由这个同学的发言,我又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