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
《散步》
江苏省镇江市第六中学 杨莉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亲情是什么?有人说亲情是一缕阳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也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将心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一起来学习文章-―《散步》。
师:我相信大家课前预习过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呀,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生:作者和作者的家人在春天一起在田野中散步。
师:注意呀,他说作者,文学中的作者,一般说――
生齐:是文中的我。
生:初春,我和我的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师:语言更加的简洁明了,非常好。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的问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2、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说说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深情的朗诵,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那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十分温馨的,而且互相关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一个和谐的家庭。
师:那么在这个温馨充满关爱而又和谐的家庭中,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又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妻子。
师:应该怎么说?是文中我的妻子。
生:回为从文中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很标准的贤妻良母[注: 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师:如何见得?
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叫做,妻子走在我后面……
师:没关系,你讲清楚在哪里?文中对妻子的描写的笔墨不多,在哪儿呢?
生:第六节中,妻子她总是听我的,这儿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妻子的要求。
师:她总是听我的,作为我这个丈夫来说,怎么样?
生:很幸福。
师:说明她对我非常的尊重。文中我的妻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就是我的母亲……
生:文中的妻子,她走在我的后面。
师:除了这个以外?
生:她很关爱儿子。哪里见得?妻子也蹲下背起儿子。
师:很好,这样一个尊重丈夫、关爱儿子的妻子,他刚才用了一个很好的词――-
生齐:贤妻良母。
师:那文中还有让你感受印象深刻的人物呢?
生:我的母亲。文中从很多的地方看出来,我的母亲怀有真挚的母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儿子。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师:你举个例子。
生:但是母亲摸摸小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抓住其中的词语――
生:摸摸,表现了这位老人对孙子的疼爱。
师:好的。还有同学要说――
生:母亲让我们走大路,大路平顺,她是不希望家人走在小路上,也不安全,也是对家人的关心。
师:想得很好。还有吗?
生:文中的我。文中的我既很孝顺,又很关心自己的儿子。
师:哪儿看出来?
生:后来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最后他选择?
生:因为我伴儿的时日还长,伴母亲的时日不多,最后,所以选择走大路。可见他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师:还有吗?文中还有一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十分顽皮活泼的。
师:哪里可见?
生:第五段中,小家伙忽然站起来叫起来,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这句话表达了小男孩十分顽皮机智。
师:机智用得很好。
师:孝顺的我、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儿子,这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文章中的人物是美的,其实这篇文章的美更在于它精确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下面就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在文中圈点标注。
学生自主读书,老师巡视。
师:已经想好了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等一会儿其他同学。
师:好,让我们来听听大家思考的结果。谁先来?你先来。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写出来初春的景色,表现了春的气息之浓烈。写出了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景象。
师:等一等,你在这段话里能不能抓住关键的词语?
生:新绿随意地铺着,铺字。
师:这个铺字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新绿铺满大地,春的气息非常浓。
师:还有吗?这句话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还有吗?其他同学帮她找一找。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密字,写出了树上的新叶,和后面的我们走在小路上两行整齐的桑树相呼应。
师:这个密字表现了生机。这句话中还有表现生机和活力的吗?
生:我觉得随意也表现了。
师:怎么理解?
生:因为随意,表现它生长十分自然,表现了生机与活力。
师:那我想请你把一句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来生机勃勃。
生读。
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那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好不好?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齐―――
生齐读。
师:很好。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品味的词语吗?
生:就是在第三节一个酷冬。这个酷冬,他还用一个字熬,而且前面说老人挺不住了,酷冬与它们相呼应,也为后面写初春的新绿、生机盎然作了铺垫。
师:这是因为冬天的严寒孕育了春天的生机。你刚才着重抓住了酷冬,但是我想请同学说一说,他刚才提到了一个字熬,有同学对这个熬字进行理解的?
生:通过这个熬字可以看出母亲身体并不好,但是在酷冬,不好的环境下好不容易挺 过来,熬过了春天。
师:这个熬字和渡比较一下,好不好?我的母亲又渡过一个寒冬。我的母亲又过一个寒冬。
生:熬字比渡更多一层含义,更能表现母亲渡过这个酷冬十分艰难。
师:受到身心的折磨。还可以表现了什么?请后面女生。
生:还可以看到作者怕母亲渡不过这个冬天。
师:恐怕受到折磨还不仅仅病在床头的母亲,还有病床前的我。你还想说什么?
生:表现了母亲有坚强的意志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对生命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语?
生: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话,整个世界的世界。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背上的母亲和儿子,相对整个比较渺小,但却是我的世界。突出了我对儿子的疼爱,对母亲的尊敬
师:同学们,他找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大家深深体会。为什么说家是温馨的世界。(板书:家 的世界。)
师:怎么理解?同学你们觉得家是怎样的世界吗?
生:我觉得家是充满爱的世界。世界也充满爱。所以可以把他们当作整体。
师:用一个爱字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生:家是完整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完整。整个世界和一个家一样也是完整的。师:怎么理解? 生:在家里第一个家庭成员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于一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样。,
师:怎么理解?
生:世界是由很多很多家庭组成的。因为世界是由很多很多家庭构成的,所以这世界,
家庭构成了世界。
生:母亲是上一代,我是这一代,儿子是下一代。三代人结合起来,就等于整个世界。
师:母亲记载着过去,儿子承载着未来,过去需要珍惜,未来需要呵护,文中我和妻子是如同你们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是顶梁柱,起着承前启后[注: 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的作用。家在他们心中就是一切。可见他们对家庭对生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对家人有真挚的爱。9板书:爱)
师:还有谁想说的?文中的句子还有吗?
生: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小时候母亲是背起了我,等长大了就是我背起了母亲,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也表现了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关爱。这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
师:仅仅是对母亲吗?
生:后面还有妻子对儿子的关爱疼爱。
师:对了,这句话写我和妻子不约而同[注: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的动作表现了我对母亲和儿子的爱。你找的这句话,大家想想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叙事是整齐、匀称的。
师:还有这样的的句子?
生: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前面一句话写的是我对母亲的爱,后面一句话写的文中妻子对儿子的爱。表现的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
师:你的这句话有点问题,后面这一句,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生:哦,应该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师:你找的这句话也是整齐匀称的,有没有发现在整齐匀称的同时,它又富于变化。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
生:父亲对于是儿子来说相当的高。师:对应文中的哪一个字?生齐:小。
师:而强壮呢?
生:针对母亲来说的。瘦?
师:是瘦吗?
生齐: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有的找到自己恰当准确的词句,有的找到整齐匀称的语式,可见我们在交流当中,又可以积累到阅读的方法。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自己揣摩不透的词句呢?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我感觉它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她的母亲为什么会感受到这样平凡的美丽?
师:为什么能感受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呢?这条小路真的那么好吗?读过课文,我们知道这条小路是不平顺的,为什么母亲会觉得美呢?
生:因为初春,万物生长,这些树上的植物充满生机,她很向往这些东西,对这种新生活充满向往。
师:景色很美,充满生机。所以感觉很美。
生:因为前面他说抚摸孙儿的小脑瓜,因为她有对孙子的爱,因为孙子选择要去走小路,所以她看到小路也会觉得很好。
师:因为心中充满爱,所以看到景色很美。
生:因为前面他儿子同意说要走大路,后来她摸摸孙子的小脑瓜改变主意要走小路,当是她心里充满了一种特别开心。
师:因为他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
生:爱。她眼睛里面看到的事物也觉得是美好的。,
师:感受到儿子的孝顺,孙子的可爱,在她的眼睛里景色是美好的。
生:前面说她熬过了一个酷冬,就说明她身体不好,对任何事都是很留念的。
师:她熬过了一个酷冬,也就是说她经历了这样一个身心的折磨,所以她更加感觉到生命的――生齐:可贵。
师:非常的好。还有谁有什么疑问的?你说――
第六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意见不同,用不着分歧这样强调的词语?
师:为什么要用分歧?
生:表明他很纽结。表明我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师:还有吗?
生:第三节中,来得太迟太迟?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后面还用了个了?
师:为什么来得太迟太迟?为什么要连用两个?
生:我觉得是为了强调一种程度,另外还口语化了。
师: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同学帮忙。
生: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我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心。
师:非常好。同时也对那些没有熬过寒冬的去世老人的惋惜。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这一段,对没有熬过寒冬的去世老人的惋惜之情,为母亲能够熬过这个酷冬的欣喜之情读出来。天气很好……齐。
生齐读。
师: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吗?
生:南方应该是比较暖和的,因为秦岭以南嘛,所以说这个冬天应该不是非常冷的。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作者说这个冬天是个酷冬,为什么作者说这个冬天非常冷非常长?
生:因为这个母亲这个冬天身体不好,快要挺不住了,这个冬天相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是很长很难熬的。
师:其实还是出于他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身体的担心。也许这个冬天并不冷,也许这个冬天并不长,可是因为他对母亲的担忧,所以觉得这个冬天又长又寒冷。
师:同学们,我们对文章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了,难怪有人会说阅读好似品味一杯清茶,你会发现越品越有味道。文章中朴实的话语,微妙的动作,浓浓的春意,处处都渗透着亲情,时时都激荡起我们心中的涟漪。
师:下面我们就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我建议我们大家集体来朗读文章中的一、二、三自然段和最后的第八小节的高潮部分,我朗读第四自然段,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中间的五、六、七自然段,有谁愿意在今天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里展现自己的朗读水平的?
师:下面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共同演绎这个美丽的温馨的亲情故事。
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亲情究竟是什么?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大家对亲情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就让我们将心中的感悟倾诉于笔端,在你的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感触。
师:同学们,我想亲情绝不单靠课堂这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她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下课铃声响)亲情是永远鲜绿的长青藤,需要你我他用真心爱心和孝心去灌溉,让我们相亲相爱[注: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传承中华美德。
师:谢谢大家,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