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二、学习重点
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三、学法指导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2、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说明文。
3、在品析精妙语句中,熟读课文。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 熟悉下列词语
不胜其苦:(bù shèng qí kǔ)承受不了痛苦。
单枪匹马[注: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dān qiāng pǐ mǎ)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注: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戈壁:(gē bì)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光怪陆离[注: 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guāng guài lù lí)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kě bù kě nài)因口渴而忍受不了。
可望而不可即[注: 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kě wàng ěr bù kě 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近。
初叶:(chū yè)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
戳穿:(chuō chuān)①刺穿。②说破;揭穿。文中取义②。
海市蜃楼[注: 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hǎi shì shèn lóu)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②比喻虚幻的事物。文中取义①。
饶有兴味:(ráo yǒu xìng wèi)指兴趣很浓。饶,丰富。
啁啾:(zhōu jiū)拟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随心所欲[注: 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suí xín suǒ yù)随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随心,随着自己的意思。
臆断:(yì duàn)凭臆测来断定。
宛然:(wǎn rán) 仿佛,逼真地。
喈喈:(jiē jiē) 鸟鸣声。
迥然不同[注: 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jiǒng rán bù tóng)一点儿也不相同。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惊诧:(jīng chà)惊讶诧异。
牛犊:(niú dú)小牛,也叫牛犊子。
翌日:(yì rì)次日。
信步:(xìn bù)随意走动;散步。
惊愕:(jīng è) 吃惊而发愣。
兴致勃勃[注: 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xìng zhì bó bó)浓厚兴趣。兴致:兴趣。
毋宁:(wú nìng)不如。也作“无宁”。
阅历:(yuè lì)①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②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文中取义②。
茫昧:(máng mèi) 模糊不清。
无所不晓:(wú suǒ bù xiǎo)没有什么不明白。
前所未有[注: 从来没有过的。]:(qián suǒ wèi yǒu)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尖锐:(jiān ruì) ①物体有锋芒,容易刺破其他物体的;锋利。②认识客观事物灵敏而深刻;敏锐。
③(声音)高而刺耳。④(言论、斗争)激烈。文中取义③。
徒然:(tú rán)①白白地;不起作用。②仅仅:只是。文中取义①。
窒息:(zhì xí)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笃信:(dǔ xìn)忠实地信仰。
弥补:(mí bǔ)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彗星:(huì xīng)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通称扫帚星。
宽宥:(kuān yòu)宽恕,饶恕。
臆度:(yì duó)臆测。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
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注: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 两米 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延伸拓展
1、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第二课时
学习研讨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注: 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三、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延伸拓展
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
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伽利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二、学习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三、学法指导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2、继续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说明文。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 导入新课
由《斜塔上的实验》导入,请学生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二、字词教学
啁啾( zhōujiū) 喈喈(jiē) 翌( yì) 日 彗 ( huì )星
宽宥( yòu ) 弥 ( mí)补 臆 ( yì )度 窒 ( zhì )息
夸夸其谈[注: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注: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学习研讨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明确: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二、细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三、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注: 聊:姑且。姑且用以自我娱乐宽慰。]”,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延伸拓展
(一)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二)事实论据
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明确: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明确: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明确:吹口哨、吹树叶。 (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4、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附:板书设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伽利略
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我们的知识有限
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类比)
13、短文两篇
活 板
沈括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自学文言文字词,找出说明的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注: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法指导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 薄báo、 唇chún、 和huò、 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 韵yùn、 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学习研讨
一、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注: 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二、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三、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四、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延伸拓展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温故旧知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学习研讨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注: 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注: 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延伸拓展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用现代文写一篇介绍活板印刷的说明文
板书:
活字印刷的程序:
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注意点:一版内重复使用
活字印模的贮藏
生僻字现刻现用
其特点: “活”
核 舟 记
魏学洢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二、 学习重点
1、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注: 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注: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延伸拓展
1.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注: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二课时
温故旧知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习。
学习研讨
一、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注: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注: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注: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二、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注: 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的境界。
三、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延伸拓展
一、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是哪一句?
课堂板书
总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术。
船舱
空
正面 船头 间
核 顺
舟 分 详写核舟 船尾 序
记
顶部
总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课后巩固
⒈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贻( ) 篆( )
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⑵能以径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许( ) ⑷中轩敞者为舱( )
⑸雕栏相望焉( ) ⑹佛印绝类弥勒( )
⑺珠可历历数也( ) ⑻钩画了了( )
⑼诎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给下列句子用“/”划出朗诵节奏。
⑴虞 山 王毅 叔 远 甫 刻。 ⑵中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⒋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⒌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⒍对下列几句“之”字的指代对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②闭之,则右刻清风徐来……
③石青糁之
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a.舱 雕栏 小窗 舟身
b.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c.舱顶 小窗 雕栏 佛印
d.舱顶 刻的字 小窗 左膝盖
⒎翻译下面两句:
⑴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
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4、叫三声夸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二、学习重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三、学法指导
1、 用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
简介有关知识,并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学习研讨
一、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延伸拓展
一、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注: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二、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课堂巩固
一、回答问题
对“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一、(1—2段)引出话题
二、(3—21段) 原子
物质结构认识 原子核 (逻辑顺序)
的四个层次 强子 (时间顺序)
夸克
三、(22—26段)提出新问题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二、学习重点
1.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2. 严密而巧妙的结构;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3. 准确、严密的语言。
三、学法指导
1。运用逻辑的规律去分析事物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2.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3.常见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4.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文的结构:
(1)、总 — 分 —总
(2)、总 — 分
(3)、分 — 总
三、扫除语音障碍
充沛( pèi ) 灼伤( zhuó )褪( tuì )分泌( mì )
并蒂( dì )花卉( huì ) 虞(yú)美人 裸(luǒ) 萼(è)
学习研讨
一、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
1.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及说明顺序
(1)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2一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 1l 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2)结构形式 总——分——总
(3)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课文第一自然段赞叹花的美丽,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本段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的描绘了红花给人带来的喜悦,给春天带来了美丽的色彩,使人们在喜悦中引起对红色成因的探究。
3.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4.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展示课件9——18
明确: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④总——分的结构。
二、总结本文说明的特色
本文运用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并运用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具具体又明晰。
延伸拓展
从多角度说说海水为什么这样蓝?。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设疑-------------解释-----------总结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1)内部原因(分)①物质基础 ②物理原理 ③生理需要 ④进化观点
(2)外部因素 ①自然选择 ②人工选择
(总)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结果。
诵读欣赏 山 市
蒲松龄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二、学习重点
1.山市的虚幻景象.
2.抓住特点,脉络明晰.
3.详略得当,语言简明洁.
三、学法指导
1。用常见字词去疏通简易的文言,学会触类旁通[注: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导入
由对“海市蜃楼”的描述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下面我们来看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他在文章中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简介作者极其作品《聊斋志异》
淄川蒲松龄(1640—715),字留仙,别号 柳泉 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山东(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此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注: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恒不一见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2、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延伸拓展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4、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课堂巩固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