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堂实录
地点:河北沧州市颐和中学初一四班
时间:2009年4月27日
执教者:河北沧州颐和中学 刘喜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社戏》。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戏。
(多媒体出示:张代敏在《社戏里的“社戏”》中说:“《社戏》里的‘社’原指土地神……每个社有社庙一—土地庙,庙里供着土地神,祭社的日子叫‘社日’……春祭谓‘春社’,是祈农之祭,秋祭谓‘秋社’,此时农家收获已毕,立社设祭,是为了酬报土神。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的戏便叫‘社戏’。”)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来朗读)
师:大家看了这个解说,对“社戏”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好,课下大家已经充分地预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和对自由快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她回答得非常具体,也很准确。请坐。同学们,《社戏》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关于小说,鲁迅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
(多媒体出示: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师:我们一同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社戏》里面,他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鲁迅笔下的人物。
(多媒体出示:文中最能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是“偷豆”这一部分,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八公公是“偷豆”这出戏里的关键人物。看过“偷豆”这出戏,你最欣赏“戏”里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24段到39段“偷豆”这一部分内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大家边朗读边圈点勾画,并在边白的地方写几句评注,作为一会儿自己发言的依据。
(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评注)
师:(看同学们思考得差不多了)同学们,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我喜欢双喜,因为他善解人意、细心、考虑得很周全。
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从“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 偷了一大捧。”可以看出他善解人意;然后从“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可以看出双喜很细心,考虑得周全。
师:大家看他回答地多好!他用了“善解人意”、“细心”、“考虑周全”几个词,很准确!谁还喜欢双喜?
理由和他不同了?
生2:我喜欢双喜,因为他能说会道[注: 形容很会讲话。]、沉着冷静。从“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一句可以看出来。还有前面第25段,双喜先跳下去,说明他很勇敢。
师:他找了两处。第一处他形容是能说会道,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能说会道、伶牙俐齿[注: 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他还找了一句,双喜先跳下去,这是勇敢。其实,双喜说的“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这句话值得咱们玩味!能体现双喜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3:双喜非常聪明机灵。因为他知道当时阿发在,他就故意问阿发是偷六一公公家的,还是偷你家的,让阿发来回答,免得自己得罪人。
师:你看他分析得多好!聪明机灵中还带着几分——?把难题推给阿发了,自己退到后面不得罪人,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4:做一个老好人,很滑头的样子。
师:她用了“滑头”这个词,很好!我们把滑头这个词变一变,换成一个表示很可爱的还很坏的一个词。谁来?
生5:狡猾。
师:稍微重了一些。老师建议大家用这样一个词——狡黠,这个词在语感上比狡猾要轻一点,而且还带有一些可爱的样子。你们不妨把这个词记在这个句子旁边。
(稍停)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双喜真是了不得。他考虑周全、心很细、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而且遇到难题就把问题推给别人,聪明中带着几分狡黠。你看这个人物,鲁迅先生把他刻画地多饱满!
除了双喜,谁喜欢别人?
生6:我很喜欢八公公。因为他很大度,八公公很细心,一定会发现双喜他们用了自己的盐和柴,但他却没有计较,所以他很大度。
师:说得好!孩子们不光用了人家的盐和柴,而且用了人家的船。他用“大度”来形容八公公,很准确。再来。他喜欢八公公,有喜欢六一公公的没有?
生7:他说“请客?这是应该的。”可以看出他热情好客。而且还要给“姑奶奶”送豆过去,这说明他淳朴厚道。
师:她说得多好!六一公公还有其他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吗?
生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这可以看出六一公公淳朴善良,他的豆让人偷了,他还特别感激“我”。
师:淳朴、善良,她形容得多好!豆让人家偷了,他不责怪;踏坏了不少,他也不真得生气;我夸了一句豆好,他就感激得了不得。还有吗?
生9:我觉得六一公公向往美好的生活。他看到大城市里的人说的话这样好,他肯定想有学问。
师:你是针对倒数第二段里的话而言的。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0:“我”赞美了六一公公的豆,他很感激“我”,不但送豆,还要夸奖我。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说,很感激“我”,所以要夸夸“我”,这是一种很淳朴地老人对孩子的夸奖,是不是?
生:是。
师:(叫起先前那个男生)你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9:同意。
师:好。(稍停)谁喜欢阿发呀?
生11:阿发憨厚、朴实。这从“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师:老师很佩服你,佩服你想到了“憨厚”这个词。“憨厚”这个词意思有两层,一是很老实,二是很厚道。形容阿发真是太准确了。建议大家把她说的这个词笔记到语文书上。
(稍停)鲁迅先生特别讲究推敲字词,他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很传神的动词来写阿发,谁发现了?
生12:“摸”字。
师:很对。先生为什么使用了一个“摸”字?
生13:表现阿发很细心。
师:阿发注重“实地勘察”。你这是从表现人物的角度来说的。那从时间角度呢?
生14:那时是深夜,天黑看不见豆。
师:很有道理。那从罗汉豆的角度来说呢?
生15:突出罗汉豆多。
师:噢,他这样理解。别人呢?
生16:能摸出罗汉豆的饱满来。
师:很好。我们要善于咬文嚼字[注: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我给大家一个抓手——罗汉豆正旺相。什么叫旺相?
生(齐):茂盛。
师:从罗汉豆的长势来看,为什么要用“摸”?
生17:罗汉豆很旺相,证明地里罗汉豆很繁茂,长得比较挤,没有太大的空隙,只能摸。
师:说得好!枝繁叶茂,即便看得见,但罗汉豆太旺相了,还得摸。
同学们,你们看,鲁迅的作品具有如此永恒的艺术魅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先生推敲字词的功力太深了。这个“摸”字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能体现阿发很细致,想让大家吃好;从时间角度看,正是夜晚,看不到,得摸;从所摸对象看,罗汉豆正旺相,枝繁叶茂,判断大小还得摸。真是一字传神!
这样的好文段不读不快!我们读一读从“阿发一面跳”到“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一段精美的文字,体味一下阿发的性格。
(学生朗读)
师:老师教给大家一种能提高朗读水平的方法——编写朗读脚本。
(多媒体出示(教师解说):编写朗读脚本
1、 方法提示:内容理解+声音处理
2、 示例:“且慢”,此时阿发已经打定主意,要先比较一下,偷大的,好使大家吃得满意,因此这两个字在语气上要读得郑重干脆,轻重上略重一些。
3、 练习:为“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句话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编写朗读脚本,写在语文书上即可。)
师:我们来编写一个关于字词处理的朗读脚本。好,行动起来吧。
(学生设计朗读脚本,老师走动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自己设计的脚本?
生1:我选择的是那个“多”字,因为此时阿发已经来回地摸了一遍,知道了哪边的大,所以这个字应读得时间长一些,重一些。
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
(生1朗读)
师:读得很有味道。再来。
生2:第一个“我们”,阿发已经知道自己家的罗汉豆大,强调应该偷自己家的,让大家吃得满意。因此这个词要读得稍慢,语气重一些。
师:你试一试。
(生2朗读)
师: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生3:这一句应该读得干脆利落。阿发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孩子,他那样读有些拖泥带水[注: 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不干脆。
师:好像有些舍不得,是不是?那你试一试。
(生3朗读,读得很不错)
师:还是你舍得!
(问生2)你同意她这样处理吗?
生2:我同意。
师:再来谈谈。
生4:……
师:同学们,你们看,鲁迅先生塑造出双喜、阿发、六一公公这些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人物形象。怪不得文章结尾说再也吃不到那夜似的好豆了,这人情之美怎能让人遗忘呢?作者怎能不眷恋自己的童年呢?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宝贵的写作经验—— (教师板书:用典型的语言塑造人物)
下面,老师布置一个有趣的练习作为课下作业,跟鲁迅先生学一学。”
假如偷豆归来,第二天下午钓鱼时,陪同“我”的不是双喜而是阿发,六一公公责怪阿发,阿发会怎样回答?发挥想象,根据阿发性格写一两句话。
师:最后老师与同学们一同分享福楼拜的一条写作经验——(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
——福楼拜
师: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