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
课
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环境。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自己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同学们要结合课文思考:文章通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过渡段的安排等,同学们要选取相应的语句来重点掌握。
4.引导学生说说“乐园”的乐趣,概括在书屋读书的几个生活片断。将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生活进行比较,体会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知
识
构
建
1.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相
关
链
接
1、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2、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文体资料: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所谓“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类为“史”,即《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第三类为“子”,指诸子百家[注: 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的著作。
知
识
预
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g)蟋蟀(shuài)斑蝥(máo)
2.解释词语:
(1)【确凿】确实。
(2)【轻捷】轻快。
(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4)【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
(5)【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6)【宿儒】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7)【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8)【高枕而卧[注: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9)【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名词,偏正式合成词,“同”修饰“窗”。在课文原句中作主语。同义词:同学、学友。
(10)【戒尺】旧时对学童施行体罚的木尺。也可用作镇纸。名词。同义词:戒方、戒饬。轻快。
3.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课
堂
探
究
导入课文: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1-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10-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第9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4.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
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注: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和依依惜别之情。
6.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
明确:教育内容的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和私塾教育学习生活的单调枯燥。
7.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明确:鲁迅希望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除了学习书本外,还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给儿童讲故事,等等。
8.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注: 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巩
固
训
练
当堂练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________(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________集《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满。
3.试举出本文中三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1)____
作用:____
(2)_____
作用:______
(3)______
作用:_____
1.浙江绍兴人
2.散文 早上落下的花晚上捡起来,喻指《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对比
3.①百草园无限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衬托出前者生气勃勃[注: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后者死气沉沉[注: 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②三味书屋里面师生不同的活动对比,批判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③三味书屋读书与屋后小园寻趣对比,反衬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课后作业
1.联系背景知识,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a.此句中“似乎”“确凿”二词语意矛盾,显然是鲁迅先生的一次笔误。
b.这句话是作者写作此文时,用成人的眼光看的。“确凿”是现在断定其中不含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是因为时间已隔了七、八年,对这断定又有点踌躇,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肯定,所以并不矛盾。
(2)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a.先生所谓的方正、质朴、博学,只是传言而已,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从作者渗透全篇叙述倾向看,先生其实只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注: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的、不学无术[注: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的典型腐儒。
b.先生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期执行封建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鲁迅对其虽有批判和讽刺,但在感情上还是饱含敬重,因为他毕竟比较和蔼,严而不厉,是比较开明的。
2.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听到敲门声,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跑去开门。准是爸爸出差回来了!可开门一看,是查水表的王叔叔。
b.学习成绩的提高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
c.目前,一些厂商在广告上弄虚作假[注: 耍花招欺骗人。],对自己的产品大事渲染,以此误导群众,骗取不义之财[注: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d.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3.语意理解。
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张小纸条:
这张小纸条提供了哪些信息?他要告诉客人的最主要的意图是什么?_____
4.回忆自己的童年,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1.本题意在拓展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即正确。参考答案:(1)b(2)b
2.d(成语“别具匠心”的意思是指在构思、设计方面有独到之处[注: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一般用褒义。)
3.浴衣的用途、浴衣的价格及购买的地点。浴衣是有价商品,不能随便带走。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