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主备人 总课时 )
课 题
一 面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 、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2、 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的写法。
3、 进一步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
4 、学习在记叙的基础上用议论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的写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 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的写法。
2、 进一步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板 书
设 计
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题材典型,以小见大。
②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一、导入:首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通过描写手法的运用,鲁迅先生的形象可以说已经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了。我们本节课再从我的感情的角度进一步感受鲁迅的形象。
快速搜索:
请大家默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假如你就是阿累,你能找出哪些是他当时内心的感受的句子吗?并做以简单的分析。
二、学会质疑:
导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感悟,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老师读完课文以后有这样的疑问:
1、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2、明确:例如:“结结巴巴[注: 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说明作者见到鲁迅心里非常高兴,但没有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这符合常理吗?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明确:“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站在身旁,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激动兴奋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敬爱和爱护之情。
(老师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三、学会写作:
(一)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其平常的,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之处见鲁迅的伟大人格。
②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③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例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句话中的词语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出和某人的“一面”之缘。
课后练习(可以选择):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通过学习本文,你对鲁迅先生有了些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段话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你还知道鲁迅先生的故事、名言……或后人对鲁迅的评价与纪念吗?请写一则。
四、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1 介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注: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2 教师组织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3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4 教师总结:在许多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文章中,创作者常常随事而感,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等,他们或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学习并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五 自我评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