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我的老师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能说出并掌握记叙的要素。
2、能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学习本文多角度选材,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
真美好的感情。
教 具
准 备
板 书
设 计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作 业
布 置
1、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
2、背诵文中的诗。
3、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并询问老师。
(例如蔡老师明明是女的,可为什么作者称她为先生呢?)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一、导入:作者通过回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感情步步加深,使文章有巨大的感染力。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二、温故:
1、指名朗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明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三、知新:
1、细读课文,想一想蔡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明确: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2)“让我们观察蜜蜂”。(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都认为蔡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注: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明察秋毫[注: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导入: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
例如: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的分析是:“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你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呢?
明确分析: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明确: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2、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明确: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 老师根据学生的分析详细讲解。)
五、抛砖引玉[注: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课后巩固:
1、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
2、背诵文中的诗。
3、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并询问老师。
(例如蔡老师明明是女的,可为什么作者称她为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