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主备:秦青娥 审阅:初二语文组 时间:
教师寄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课前热身:(考考自己,还记得吗?)
一、说明文知识回顾
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
2、说明文的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常见说明方法有哪些?
。
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 ,在此前提下又可分为 和 两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物候知识,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一:自主先学 :(用心研读教材,你一定能行)
自学指导一
1. a、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整理文中新词、成语,并工整规范的积累在下面。对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 请你与同学们交流收获的新字新词新成语。
3、 字词过关:(任意抽查三个字两个词,你敢迎接挑战吗?)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再读一次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自信!我参与!)
a、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b试逐段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相信你能快速精炼准确地完成)
第一部分( 段 )
第二部分( 段 )
第三部分( 段 )
自学指导三:
a、请同学们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b、 除上面的问题外,你还有哪些问题想与老师或同学们探究,写在下面。(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二、自学检测:完成目标《自主预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习运用。
[1] [2] 下一页
2、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品味精美语言,可以品味老师的也可自己从文中找。[每人至少三句]
示例:“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注: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3、“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注: 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等词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交流自学中不会的或想探究的问题。
2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展示点评:(重点展示疑难问题)
1、请每组推选代表展示语言品味,其他同学做点评。
2、提出疑惑或疑难问题,请老师同学解惑。
四、拓展延伸
必做: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2、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的有条理的写一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美”展现出来。
选做: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物候知识解释,人们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选择到 五台山去消夏呢?
四、课堂小结:(请将本课的收获写下来)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