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注: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学习杜甫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的爱国精神;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二、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 簪( )
逾墙( ) 戍守( ) 老妪( ) 幽咽( )
三、研读《望岳》
1、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2、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写在下面。
4、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例: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激动、喜悦的心情。“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研读《春望》
1. 查阅资料,解题了解背景。
2.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 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词语,并写下来。
4. 品味鉴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说说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检测反馈
1、背诵《春望》,回答问题。
① 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 远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 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 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 的理想和壮志。
2、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2] [3] 下一页
春望所见: , 。
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 。
思念亲人: , 。
不堪愁苦: , 。
第二课时
一、温习上两首诗。
二、研读《石壕吏》
1.查阅资料,解题了解背景。
2.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从诗中找出需要掌握的词语,并写下来。
4.品味鉴赏
(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样理解?
(4)“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5、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三、拓展延伸:
1、石壕吏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孤的命运将会怎样?
2、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反馈检测
(1)这是一首 诗(体裁),以 为顺序,事件是: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老妪力虽衰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3)翻译: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5)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一句( )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②揭示战争灾难深重的句子是:
③道出老妇家境贫寒的句子是: &nb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sp;
④“听妇前致词”中“听”者是: ,“妇”致词的对象是: 。
“致词”包括三方面内容: 、 、 。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