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二)
[标签: ]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二)
【规律总结】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注: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专项训练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g.徐公何能及君也?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f.等死,死国可乎? g.王侯将相[注: 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宁有种乎? 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i.其皆出于此乎? j.吾尝疑乎是 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3. 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何可胜道也哉 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 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 e.今者项庄拔剑舞 f.陈胜者,阳城人也 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 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j.言之,貌若甚戚者 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l.王者之事毕矣 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④刿曰:“肉食者鄙[注: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末能远谋。”乃人见。 ⑤必以长
点击下载本文件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