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16
[标签: ]
教案:
《蜀道难》教案 李白 学校:浏阳一中 姓名:林雪冰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清诗的结构层次,鉴赏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2、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诵读要求,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世术风格。 3、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情感把握与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二、听范读,思考: 1、疏通字词及文意。 2、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3、诗歌扣准什么的诗眼而展开? 基本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噫吁 ( ) 鱼凫(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百步九折萦岩峦:(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连峰去天不盈尺 (6) 所守或匪亲:
(7) 侧身西望长咨嗟: 三、自由朗读,注意 : ①把握感情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②分清语气语调,把握诗的情感; ③理清思路,掌握诗的结构; ④质疑 四、难点突破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主旨 咏叹 照应 统摄--钩连--总括 2、文章思路 ① 第一自然段:蜀道开辟之难 ②第二自然段:蜀道旅途之难。 ③ 第三自然段:蜀道人事之难。 由古及今 由蜀入秦 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 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 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 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 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五、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六、众人评说《蜀道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 (《李诗纬》卷一) “驰走风云,鞭挞海岳”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 七、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 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4)汪静之《李白研究}。 (5)《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