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在刚毕业时,我在当时的文教局呆过一段时间,跟他熟悉。 “明天,我们去城关中学,找高中的物理老师。好吗?” 星期日,杨小明早早来到我家。我们一起来到了城关中学。很巧,在中学门口,我们正好遇到了这位已有20多年教龄的高中物理老师。我们向他讲情了我们的问题。他想了想:“让我解释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难为我。不过,我好像在那本书上见过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一本书。这样,到我办公室,我们查一查。”但,我们高兴的期盼很快成了肥皂泡——他没有能够给我们找到那份资料。 我们悻悻的往回走。我看看学生,他只是在望着我,什么都不说(在那时,我是很威严的,我不说怎么办,他怎么敢说什么呢?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问他有什么想法,)“水滴......透镜......光......分解......”回家的路上,我的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思考着这几个词,拼命想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这样,回家咱们再想想,能跟谁问就跟谁问,看会不会有什么结论。对了,我那儿有高中的物理,你试者看一看其中的光学部分,如读不懂,向父母和你姐姐请教一下。”一晃,又到周六了。“小明,有什么新想法了吗?” “老师,还没有。但是,这几天我看了您给我的一些光学书,姐姐给我讲了有关的知识。我想,能不能说水滴就是凸透镜?但,书上没讲弧形,也没讲彩带呀?” 水滴!图透镜!我的脑子里亮了一下。“明天上午,咋们做试验。”我从学校的仪器室里借了一个凸透镜,一个三棱镜。 周日上午,阳光很好。我来到了杨小明的家中。他父母出去了,姐姐在学校补课。正好,没谁干扰。我们先做“光的分解试验”,很成功,小明马上理解了“棱镜能讲光分解成带状七色”的原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呀?水滴毕竟不是三棱镜。我们拿着,没目的地隔着他想四处看。我看了一会,目标落到了远处的房檐。嗯?房檐怎么了?“小明,拿着凸透镜,看远处的房檐!”杨小明面向房檐,把凸透镜,放在了眼前。“发现什么了吗?”“房檐弯了,而且,老师,好像边沿部分,也有七色的光!”他非常兴奋。“我们再看看别的地方。”于是,我们举着凸透镜,看远处的墙沿、架子......凡是能在眼前的凸透镜中“形成平行入射光线”的物体,我们都作为目标仔细观察。 “老师,凸透镜能够使光线发生弯折。好像,也能分解光!”杨小明兴奋地叫了起来。 ....... 终于,杨小明的小论文《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彩带》完成了。他用我们的试验,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