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②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