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的与众不同。
写作如画画,要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选材,或像宝钗那样,通过筛选思考,选择最有深度的材料,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材料;或像对"无人"的理解,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写出独具特色的新颖的见解。
感恩师友这类文章也只有在选材上突显个性才能高人一筹。鲁迅先生在谈到选材时用了三个"最":"选择那些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最打动你,而又最有意义的题材来写。"比如,同是感恩师友,同是名家对师友表达感恩之情,鲁迅写的是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贾平凹写的是几岁的孩童,郭沫若写的是自己的"一字师"。本来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道,道有高低;授业,业有区分;解惑,惑有大小。但只要是让自己由不会到会的,身份无论贵贱,年龄无论长幼,都可以师之,都可以选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关键是显出自己的个性。
感恩师友,一定是要感谢优师良友吗?非也。一位奥运会游泳冠军获胜后曾感言:我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甚至我的对手、我的敌人。正如有首诗中所说的: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上四种人也可以是自己的师友,甚至可以扩展为有形的师友和无形的师友,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都让我们受益无穷,感激永久。从这个角度选材,也许会比选生活中真实的师友更能出彩,更有创作的空间,更能突显创作的张力。
总之,善于选择,巧于选择,才能张扬个性,才能独领风骚。
四、真挚的谢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同的人由于经历、学识、年龄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感,以情动人是古往今来优秀的写作传统。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辛酸泪"、"作者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