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话题的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关键的词语都是那个“和”字。在这两个话题里,“和”只是在表面上表示它两端的“成份”是并列关系,而实质上,并不是并列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里,“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构成的是因果关系。“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之间是一种承接关系。最后要说明一点的是,话题不是考生要写的作文的具体题目,而是对写作范围的一个大致的限定。 关于写作要求,1999年提出了四项,第一项对思维方式、内容范围、表达方式等提出了要求,这项要求是很宽松的。第二项是对具体的题目提出了“自拟”的要求。第三项对文体提出了要求——这一年除了诗歌,其他的文体开禁。第四项对字数提出了要求——考生一定要弄清楚,要写多少字才合乎要求——没有上限,却有下限——不能少于800字,否则要扣分。2000年,“文体不限”了,解放以来经历了几十届高考,至此,文体完全开放。2001年,系统提出“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项要求,专家们称之为“三自”原则——这标志着话题作文的命题走向成熟。2002年,增加了一项“不得抄袭”的要求,对之, 社会上多有争议,不少人认为这一条是多余的——如果要抄袭,就别来参加高考了——笔者也持这样的看法——2004年,已经取消了这一条要求。2003年,在第一项里,增加了“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一句,明确放宽了对材料处置的要求。考生必须完整了解这些要求,还要注意每年都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首先是写出“入格”的作文,而不至于造成过失性的失分。 审题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此番“咬文嚼字”之后,才能进入“心鹜八极”的立意、构思及谋篇布局成文的阶段,故而,考生应过好审题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