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
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这种处世态度,并不只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种
保守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中国春秋时代的老子宣传“无为而治”,提倡“知
足”、“知止”、“无欲”、“不争”。他认为人生在世如能满足自己的所得,如此不
争,不但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和愉快,而且还可以免遭屈辱和灾祸,即所谓“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只有知足知止,无欲不争,才能长乐久安。显然,
这是一种保守的、消极的人生哲学。
首先,知足者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甘居中游,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
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不断变化、
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知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学习、
劳动和工作中,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看到不足、以成绩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
标积极进取,就会不断达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得到安乐和幸福、生活的经
验证明,“乐”不在于“知足”,而在于“不知足”;
知足者常忧,不知足者常乐,这才是人生的逻辑。
其次,“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的背后,隐藏的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打算。它所追
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妒
嫉,甚至对人生失望。因为这种追求和满足的只是一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不
能满足,那么仅有的一点得意和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
当然,指出“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的狭隘和片面,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讲
知足。知足还是不知足,要看具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知足”也可以使我们今昔对
比,更加珍惜今天的进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质享乐欲望的不知足而贪婪和堕落。但是,
决不能离开自强、进步谈知足。对于“不知足”也要作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不知足”
都是可取的。那种好高骛远、贪得无厌的不知足,同消极的自私的“知足”一样,也会
破坏正常的、积极的竞争和协作。
&nb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