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
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
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
鼓励和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娱乐,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
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动。
从另一方面看,个体的竞争也必须以促进群体的协作为条件。如果竞争妨害群体的
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竞争不但不能促进个体完善、社会发展,而且必
然成为社会腐败、个体堕落的因素。因为个体只有以正当的目的、正当的手段,以正当
的方式,进行竞争,才能有利于群体的联合与协作,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争胜斗
强,就是常言所指的“害群之马”。
这种又竞争又协作的人生状态能否实现?理想的模式固然难说。但在经验生活中,
这样的典型还是有的。一般来说,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个体与群体并重、竞争与协
作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竞争取胜的精神,而且同时
又非常注重集体意识,善于合作与协调。
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克制统一的性格。美国历史学家埃德温?赖肖尔赞
扬日本人无疑比多数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体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团体生活中形成了
这方面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强调指出,日本人具有浓厚的个人意识,在把个人从属
于集体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个性意识,顽强地表现自己,积极奋斗,
干劲十足。
据说,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
不过三个日本人。这话显然是说中国人有个人竞争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体协作,
去发挥协作和整体的力量。这话有偏颇,也有道理。
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是墨守陈规,不敢改革;一个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
要树立起竞争观念,就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旧观念。所谓“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