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间往往喜欢说一些夸张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之浓烈,比方说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之类的话。其实,过生活,自然知道什么是缺不得的,什么是必须品。陷入爱情的人也许过不了多久都会明白,甜言蜜语只是点缀,而实际行动才是真正赢得人心的事。
可是,爱情并不是想得就能得的。如果你面对一个心仪的人,却无法相恋,你会一千遍地问:究竟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人家爱上我?喜欢一个人也许只是多看了一眼,可是要相爱却是如此不易,尤其是想走入婚姻,更是条件多多。
你会挑选什么样的爱人呢?
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人有五类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产生爱情的基本前提,正是生理冲动才会产生激素,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有关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以及对金钱的需求的安全方面的需求,则是大部分人择偶的条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关于友谊、爱情及其隶属关系的社交需求,也特别重要,至于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也许并不是多数人择偶的重要条件。
但是爱情,或者说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内心,正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一部分。如果只在底层的需求上得到满足,无法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自己,是否也是某种悲哀呢?
我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某日突发奇想,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可是他的眼前是一个絮叨的中年妇人,向他说着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并要求他帮忙为孩子介绍工作。男人落荒而逃,向友人哀叹亲手破掉了美梦。在他的心里,曾经的恋人是那个抱着吉他弹唱的高傲女孩,而不是那个穿着油渍衣服的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妇人。
当别人在笑话中年男单纯时,我却会为这个女子而难过,生活给了她什么,什么样的婚姻让她走到这般境地?
我们习惯从外在条件来简单地判断一个男人或是女人应该找一个什么样条件的对象,可是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因为需求匹配的层次是从外在条件看不出来的。不在一个需求的层面,让两个人无法走到一起,或者最终不能走完人生。也许更高的层次并不代表更高的财富或是美貌,而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让人降低自己的需求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