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离家已约一年,来到石大已约一年……
说实话,我打心眼里喜欢我所生活的江南小城。在没来石大之前,我便早早地在那片我曾欢畅淋漓放肆过的土地上根植下我对于大学的种种臆想。
自幼,我便是个喜欢安定、惧怕奔波的人,虽对大学心有所往,然身体总归仍留在原处,不愿承受那没有必要的颠簸,费尽心思去贴近那心中所往之所。因为于我:大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而非物化的高楼大院。
依稀记得,在小城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手捧一本书,坐在暖暖阳光下,安静地阅读。在这日复一日的不断阅读中,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之、黄侃……渐次向我走来。虽说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台下静静旁观,永远不会有被镁光灯聚焦与大师共舞的可能,但我已然知足。在我这一次又一次的旁观中,我感受到了在现实中早已远去的魏晋风度,感受到了虽不遥远但已荡然无存的五四精神,感受到了在那个广开风气的年代,他们的大师气象,也感受到了存在于精神世界的大学。
陈寅恪曾送给清华学生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以示他们得天独厚的求学环境。我自谓难有他们的际遇,但一直以来,我对他们的羡慕都只是淡淡的。因为,我在石大的日子,也总能聆听到大师们的教诲……
在石大的这些日子里,梁任公先生教会了我要有“不惜以昨日之我,难今日之我”的决绝,李叔同先生教了会我要有“有才而性缓斯为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的和善,蔡元培先生教会了我要有“多歧为贵”的包容,黄侃教会了我要有“五十之前不著书”的厚积……
在此,一言两语,实难道明,只得管中窥豹,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适之先生细说一二。
记得那是杨久香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节《管理学》课。
在课上,她先是给我们介绍了一大堆《管理学》的经典书籍,其话音在那三教那小小的教室里可谓是此起彼落、经久不息。我在下面自是听得头晕目眩、不知所云,只顾着以&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