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求学
外祖父卖了几年的鱼,在16岁那年,继父的到来接过了外祖父肩上的重担,使外祖父有了上学的机会。
外祖父的继父在镇上的卫生院工作,是一名医术高明的中医,在全市的中医比赛中拿了第一,而且这全是他自学的成果。
肩头的重担放下了,16岁的外祖父继续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镇上的初中,接着又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二中。
在高中三年,外公和爷爷是同班同学,他们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高考时,外公和爷爷成绩很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那时,正是盛行阶级斗争的年代,本来外祖父和爷爷都是穷苦的农民,按说属于贫农,但是由于他们的亲戚,而且是家族上的远亲,开了一家榨油厂,便被划为富农,那时候,只有贫农和中农才能考大学,而富农是不可以的。就这样,外祖父和大学失之交臂,大学梦,破碎了。
艰苦的创业
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的外祖父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24岁的外祖父有着一腔年轻的热血,去闯,去拼,去搏。
白天,外祖父出去帮别人打些短工,有时在家里种几亩田(因为土改分到的田地)。晚上,外祖父便走上了继父曾经走过的路——自学中医。有时外祖父干活的时候,口里还念叨着汤头歌和中药药性歌诀。
有继父的指导,外祖父中医的基础很扎实。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外祖父26岁那年,继父去世了,生活的担子又回到外祖父的肩上。为了养活母亲和爷爷奶奶,外祖父干的活比以前多了,到了晚上,外祖父便把继父留下的一堆中医书籍拿来自学。渐渐地,外祖父把所有的书籍都看完了。
29岁,外祖父在家里摆上一只陈旧的书桌,一把掉了色的椅子,桌上摆上一沓厚厚的处方本,一只廉价的钢笔和几瓶墨水,在门口竖上一块木板,上面写着“陈氏诊所”,外祖父的医者生涯便开始了。
刚刚开张,生意不景气,外祖父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耕作。有一次,一位得了重病的老农民来找外祖父医治,外祖父只是把了一下脉门,观察了他一下,便说出了病原和病根,那位老农惊诧不已。后来,外祖父治好了他,并说:“我知道你比较穷,你看一下能给多少是多少,实在给不起就算了。&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