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巷的尽头,昏暗的煤油灯下,是一件破旧的、碎砖堆砌而成的简陋的屋舍。用木板勉强当成的门,遮住了屋外的斜风细雨,阻住了巷外的世故圆滑。
一名刻章为生的匠师,就生活于此。
匠师本不是生在这个村庄的。在匠师三岁那年,他的故乡连下一周大雨,冲垮了大坝,也冲走了他的家。
那次洪水,让年幼的匠师变成了孤儿。
大概是老天保佑,那次洪水,匠师并没有死。他被冲进了河道,又奇迹般地搁浅在村庄旁边。村长正巧路过,抱走了他,并认他为干儿子。
匠师十岁那年,村长领着他去县城玩。县城里有水泥路,有庙会,还有变戏法的艺人……这一切,把小匠师看呆了。
路过一个刻章的摊位时,小匠师顿时被这种神奇的技法迷住了。一块石头,左雕雕,右刻刻,就盖出了他的名字。匠师赖着不走了,说一定要拜师学艺。最后,村长实在拗不过磨叽,同意他在此待一周,一周后定来领人。
于是,匠师在一周的时间内,发疯般吸收老匠师的教诲。临走时,老匠人将一本写满他多年领悟的精髓的册子,悄悄塞给匠师,并嘱咐他,切不可外传。
回到家,匠师更加迷上了刻章。阴刻、阳刻、大篆、小篆,匠师无一不细细琢磨。每晚,村长总是早早睡下,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村子里还没通电,匠师就点起蜡烛,废寝忘食地研究刻章。
有一天,村长又是早早睡下。匠师又是点燃蜡烛,拿出那本快翻烂了的册子。匠师端凝这册子,回忆起那一周的时光,心里总有一种安定的归属感。
这时,村长起夜去出小恭,发现匠师的屋子里有光。推门一瞧,发现了正把册子慌忙藏起来的匠师。村长接着查出了一大堆刻好的、没刻好的印章,又从匠师身上搜出了那本小册子。
村长没再说什么。只是平静地指着那堆印章,说道
“这家里有它没你,有你没它。”
说完,村长转身,快速离开了房间。
留下匠师一个人默默流泪。
那天,匠师还差一周,满十五岁。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