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鱼,一条小小的海鱼,懒骨头的螃蟹、没骨头的蚌、愣头愣脑的草食鱼、莫名其妙的水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很小,小到总是被大鱼们成群地当成点心吃掉,小到可以从渔人的网子里漏下,从捕食者的牙缝中逃生……”“我们鱼类一般只会有三种死亡方式,可是我很排斥细水长流式的病死和灯枯油尽式的老死。我认为能被捕食者塞进牙缝里是最好的死亡方式,这便是做鱼的意义。“可我并不知道我们鱼类还有第四种更可悲的死亡方式……”
谁也想不到,“死亡”这样严肃的成人话题,会被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用“小海鱼的眼”来透视。南宁市圆湖小学六年级唐蕾的《第四种死亡方式》,让很多家长、老师暗暗叫绝。这就是在广西颇为盛行的图示作文、快速作文教学法“试验田”里结出的瓜。
在南宁快速作文研究课题组组长袁刚眼里,第一次接触作文的小学生就像农民陈奂生进城,分不清南北,恐惧、不安、紧张。如今,陈奂生这样找不着北的外地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手里都捏着城市示意图———作文也需要一张“地图”。
20世纪80年代中期,袁刚在广西融安县一个村里当语文老师,整个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能写翻页的作文,最长的不过200字,他很惊讶,连走了14个村,村村如此。“少、慢、差”成了小学生作文的通病,怕和躲是小学生对待作文的普遍态度。
知道小学生爱画画、喜欢直观生动的东西,袁刚就开始“土制”一些图像、图表、线段、符号,形象地表现文章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羊肉串”表示心理描写,因为贪嘴的孩子们上课都惦记着这个;四朵浪花表示动态描写,因为在孩子们眼里,大海是最汹涌有力的;一个四方脑袋加上一副八字胡表示外貌描写,因为孩子们心里的爸爸就是这个模样;两个圈中间一根竖线隔开表示比喻……
两个月下来,学生的课本成了“大花脸”,画满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