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帝乙少子,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自幼聪敏过人,深得帝乙欢心。《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其父帝乙在位期间,正是商朝晚期国势日衰的时期。此时东方夷人各部趋于强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尤以活动于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夷方及江、淮之间的淮夷为甚,严重威胁商朝后方。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帝乙死,应立长子启,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
此时帝辛面对的是数百年兴盛之后疲态尽显的商族,一个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伺的老大帝国。如此看来帝辛匆匆继位,真的是让他难以接受,一是子启毕竟是自己同母的兄长,可能兄弟之情就此断绝;二是支持自己的人毕竟不多,而支持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值得信赖;三是自己没有立足根基,强大的后援;四是不知如何面对帝国局势;五是根本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加固地位。
但帝辛毕竟是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先挑了一个最简单的——国之根本——着手实施,即从底层人民的事业——农桑开始,大力发展生产,改进生产方式,以此巩固政治基石,使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帝王生涯。
改革商帝国制度的念头应此产生,于是帝辛用自己强大的手腕,来驾驭内部。一方面对四分五裂的内部庞大的反对阵营进行分化、打压,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简拔外来逃臣中的飞廉、恶来为将,牢牢掌握军队。至于内政,用费仲以对抗诸方势力。二是以战功稳局势,树威望,凝人,任用奴隶为臣。
没想到周文王不给面子,偏偏搞统一西方大业,征大戎,攻崇,攻黎。四年,大搜于黎——即《左传》所谓“纣为黎之菟而东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