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符合题意,但越不容易写出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但越不容易被认为符合题意。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准确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教育硕士考试
应该是为了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006年考试中心率先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采用新型给材料作文,新型给材料作文倡导开放、自主,曾被形象地比喻为“没有靶心的靶子”。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它使我们走近并触摸到高考作文的实质。
六年来,新型给材料作文在实践中陷入矛盾纠结。
给材料作文既然是给出了一种生活场景,必然一如生活本身,其中包含许许多多原点,实质都是把写作思维原点的设置权下放给考生。透过千变万化的材料,所有给材料作文实质都写着一行字:“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命题人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断改换要求。由“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全国卷2006年),改为“选择一个角度”(全国卷2007年、2008年),又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全国卷2009年、2010年),再改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全国卷2011年),反复纠结。而何为“选准”,何为“选好”,又从无明示。除非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选准”和“选好”便永远说不清楚;而如果真的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那就等同于给话题作文了,并且考生把握这中心“话题”,仰仗的是阅读能力。而且各地阅卷规定的形形色色的所谓“一等立意”“二等立意”,都很难站得住脚。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给话题时代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和“心灵的选择”(2001年全国卷)更切合所有新型材料的中心啊?
其实,有些给材料作文已经悄然回归为给话题作文。例如,2010年全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