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高考作文(全国卷)三大特点
册亨民族中学 黄斌华
盲点翻出亮点,社会意义深远
《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编入初中语文教材,是一则浅显易懂、知者甚众的寓言故事。就成人考生而言,一见便会生出似曾相识之感;对应届或往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则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而对社会来说,则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考意义因为,这道高考试题切中了中国当代社会评价性心理方面的一个热点:评价的非客观性。从两千多年前的《智子疑邻》,到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鞭策的程度虽然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评价的非客观性这一民族心理痼疾。遗憾的是,两千前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民族心理痼疾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针砭,反而演变成为一个盲点。
2003高考作文题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把这一盲点翻成了亮点。怎样有效的针砭民族心理痼疾,应该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高考试题继承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传统,进一步将思考的方向引向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因素层次,必将使民族心理痼疾这一盲点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不仅仅是考生而是全社会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走向成熟。
涵盖范围宽泛,写作空间广大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
首先,在材料上提供一个寓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给了考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具有积极的发端特点,为学生的联想、思考提供了动情点、启迪点。
其次,在提示中概括了“类似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三种情况,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可联系国际关系,社会热点,诸如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事,朝鲜核问题,反腐败斗争等等,小而言之,可联系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诸如邻里纷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评优表模活动等等;第三,通过 “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两个逐层深入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具有鲜明的理性思考总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