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哪种文体。
对策:正确理解“文体自选”的要求。
高考话题作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文体自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决不能随心所欲。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文体自选”,考生在构思时倒是多了几个环节:1.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体裁。2.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以选记叙文、散文来写,甚至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选议论文来做。3.要考虑有没有与该体裁相应的足够的素材。4.用这个体裁写,能否写出新意。这几点都想好了,体裁问题解决了,实际上选择材料的问题也就基本考虑到了。
弊病四:胡编乱造,盲目求新。
2003年高考作文到历史人物那里搬救兵的不在少数,许多考生参与了“发思古之幽情”的大合唱,尽管也涌现了一些历史题材的精品之作,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考生明明缺乏文史知识的积淀和新编故事的素养,却也选用了历史题材。于是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囫囵吞枣,泥古不化,加上用以表达的语言与借用的人物口吻风马牛不相及,内容与形式严重失调,显得不伦不类。
另外,一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抓住“文体自选”去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内容荒诞、写法失真、语言表达滑稽古怪,有阅卷专家戏称为不是写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游戏。比如有考生机械、肤浅地模仿名篇《谏太宗十思书》,写了《谏父亲三思疏》,文中充斥着诸如“今天儿子给你请安了”,“儿子以忠臣的身份向你‘进死谏’”,“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便。君乐闻直言,则侯化为忠。现将谏言罗列如下”,“此死谏一,望君一思疏”,“此死谏二,请君二思疏”,“老爸,其忠言逆耳,为兴家立世之道,望接纳”等半文半白的句子,最后是“祝龙体安康”“臣民儿上”,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