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运用好了,能突破习惯思维模式,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一位年轻女士,因相貌较丑,毕业后到处求职,没有单位愿意录用她。为此,她下决心去整容,以利于就业。但是她家里经济很困难,没钱。这件事在社会上传开了,于是许多人、许多单位都向她伸出了资助之手。
面对这则材料,许多考生都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还有人赞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方有难,众人相助。但是,有人却想到了无论是求职的女士、招聘职工的单位,还是捐款的人士,以至政府有关部门,都在向落后的传统观念投降。因为长相与工作能力没有关联。对于就业歧视,人们为什么不去揭露、批判、斗争!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去干预、制止!如果面对话题作文的材料,考生能产生这种相对、相反联想,将会使作文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联想则能帮助考生在写作文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面对一则材料、一个话题,考生可以以话题为出发点,去想尽可能多的、与之有相关联系的原因或结果。如果写记叙文,可以以其中的一点为中心思想,进而展开多向分析。
比如:得知有人在经济上由困难转为富裕了,对于这种转折可以产生若干联想。致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勤劳致富;可能是靠不断获得新知识,提高了能力而致富;可能是因为中了一次大奖致富;可能是得了几笔巨额贿赂致富……致富之后:可能继续研究更新的技术;可能努力帮别人致富;可能资助贫困地区办学;可能还想得到更多的不义之财……这些就是由经济上的转折产生的相关联想。当然,经济上的转折还可从由富转贫。如能自觉地运用此类联想,自然会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所谓想像,就是“想”出一个“形象”。在写作文时,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由文字描述出来的想像。这个形象是将生活当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后,储存在脑子里的印象,或通过听讲、阅读、看影视得到的形象,根据写作的需要,经过筛选、加工、组合,用文字描述出来的。
例如下面这段描写:“下了楼,骑上车,感觉到比平日轻快多了。再看看马路对面的人,就没有我幸运了,步行的人低着头、弯着腰,吃力地往前走着,有的只好转过身来,倒退着走。路边的树痛苦地扭摆着身肢,那垂杨柳更是发疯似地挥舞着枝条,往日那轻盈婀娜的倩姿,早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高楼旁,树叶、纸片、塑料袋得意地飘飞着,大有直上重霄九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