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今年《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看《优化》下册上的整理就够了。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
<<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