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不由叹息:你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啊!词人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才设想花的处境,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的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所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一般说来,当我们偏爱某一物,亲近某一物时,我们会觉得它特别动人,正如邹忌之妻,偏爱邹忌而认为他比齐国之美丽者徐公还要美,也正如古语所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当我们被外物所触动时,它们也便展出自己的品性。
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愁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其实,万事万物都以它固有的规律运动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平,只是我们的感情不同,这一切才给我们不同的印记。旷达者从中汲取力量;淡泊者从中陶冶心灵;感伤者对此自悲自叹……无论怎样,能有所感受,是可贵的,但我们还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从中找出蓬勃生气,而非沉湎于消极的一面。
有一种不以亲疏远近定是非的人,让我深深地佩服与敬仰。那便是大义灭亲的人,那便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在他们的灵魂中,一种高尚的理智使他们超越了狭隘,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而代之以多数人的利益。如高山流水一般,这种精神从远古流传到今天,还将流向未来,它纯洁着世风,闪烁着智慧与勇气的光华,给我们注入清凉的思想之泉。
是海棠依旧,还是绿肥红瘦?这是一个问题。我想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
这篇作文对感情与认知关系的复杂性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论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先承认“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关系”,接着说明当感情偏向于某一事物时自然会有一种特别的认知,最后点明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例文4
翻开那册优美儒雅的中华文明的线装书,常有说不出的感动。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个杏花春雨的小庄,有一对年轻恋人。有一次他们相约在石桥见面,男子到了,女子还未来,这时忽然涨潮,水越漫越高,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