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辈子只是在写一部作品,他的生命之作。只要他在世一日,这部作品就不会完成。”“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我认为这样的立意是比较深刻的,可惜很少。
三是从判断美的标准或者说社会对作品的评价尺度来谈。判断作品是否完美的标准是看它内在的实质是否有价值,内容是否和谐,而不是只注重它的形式。从这个角度立意的也较少,有一篇题为《不完整的适宜》讲到令人适宜的作品就是完整的作品,反之则不然。角度比较独特。
2 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同学们的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理解材料不全面,立意有偏差。
有些同学对材料的内涵没有理解到位,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在立意上或观点上片面或绝对。舒伯特的《未完成》即第八交响乐虽然只有两个乐章,从形式上看它是残缺的,但它本身是美的,有的同学说《残缺就是最美的》《不完整才是最美的》,难道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吗?还有,作者放弃第三乐章,是因为它破坏了前两章统一的风格,与之不协调,是一种主动放弃,是为了追求另一种完美即艺术价值上的完美,不是无原则的放弃,一些同学谈放弃时没有理解到这一步。
2.不注意辩证地思维与论述。
作文立意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思辨性。如《残缺才是最真正的美》显然不如《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丽》;《不完整才是最美的》肯定比不上《不完整未必不完美》、《完整不等于完美》。观点不宜绝对化。
3.论据不恰当,生搬硬套。
说实话,这道作文题目,选择怎样的与题意相契合、与自己文章观点一致的材料,对于材料储备贫乏的同学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举得最多的例子是断臂维纳斯、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外还有《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残破不全的经书,一些作家终其一生未完成的作品等。应该说这些论据都是较为恰当的,尽管残缺有的是客观造成的无意为之,有的是主观造成的有意为之的。但一些同学讲到“残缺”举出一些残疾人的例子、整形手术、腐败现象等就不妥当。不能说残疾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创造美,像《千手观音》等。
4.像这样的作文要不要联系原材料、怎样联系原材料,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