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能够越过物质化的符号,对“符号”进行解构。
晨报记者 田小满
■作家王海?:更客观、更中性,更少煽情,更不动声色
“北京的符号”这个题目出的比较开放和宽容,可选择的余地大,而且学生不容易找到范文。比起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的“愿景”、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等,这个题目显得更客观、更中性,更少煽情,更不动声色一些。而且它是一个可以以小见大的题目,每个北京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眼睛,透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触摸北京的符号。我个人认为,文章不必非要高屋建瓴,有太多的权威性,因为作者毕竟不是学者,只要情真意切,言之有物,文字驾驭得当,就应该很好。
晨报记者 田小满
■学者止庵: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
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和生活,这种关注是具体的、有指向的,它将以高考的特殊载体使考生永远记住这样一种经历、这样一种教育,这也是将来的一笔财富。如果一个人连身边的生活都不热爱,不怀有浓厚兴趣,他可能既写不出一篇成功的作文,也很难对更广大的社会和环境起到良好的作用,而现在的孩子太放眼世界了,往往注意不到身边那些细微的东西。当然对北京的关注,不在于写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提醒年轻人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
我觉得考官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挺难的题目。我想,一些学生大概会按照提示,规规矩矩地把“天安门”、“故宫”、“四合院”、“王府井”写进文章,但也会有不满足此道,另辟他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超越规则,选择一些人们平时不太耳熟能详的东西,独出心裁地找到限制和自由表达的结合点。比方说,可能一些大胆的孩子会写一种食物,或者“劳驾”这样的北京方言,都会表现出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晨报记者 田小满
■教授陶东风: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看见今年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考作文题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北京的题目有强烈的地方性”。他说,这个题目与往年的题目相比,与其他省市相比,地方气息很浓,这也是以往高考作文题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对于北京地方文化有了解,对北京情感上认同的考生遇到此题会得心应手,而对北京历史文化不太了解的学生可能会比较吃亏。
陶东风教授说,北京作文题《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