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在一一照应的清晰对比中表达了“战争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的主题。再如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以“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三个小标题引领三大板块,分别写了嵇康、庄子、项羽三个人物。用菊花象征此三人,严格讲并不完全妥当,但规范布局中体现的整齐匀称美,飘逸的菊花勾起的清高联想,使评卷老师终于忽略了不足而给出高分。
事例素材避浅薄
记叙文中,事例素材就是人的所做所为,细节行动;在议论性作文中即引用的具体的形象性材料。这部分内容,最忌平庸、羸弱、俗套,最需要超强度的追求。超强度的事例素材,首先往往是逆情理的、反常态的,其次往往是极端化的、过了头的。
如满分作文《父亲的布底鞋》,写父亲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家里却穷得什么也没有了,“爷爷愁了一晚上没愁出个结果”。但就在第二天父亲准备辍学跟爷爷下地时,一出院门全村老小男女都已站在了外面,有的“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沾满汗渍的钞票”。这时,爷爷流着泪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这,就是极端化的、过了头的行动。再如满分作文《送一轮明月》,作者举台湾作家林青玄的故事,讲小偷到庙中行窃一无所获,临走时老僧却追了出来,将一件僧袍披到小偷身上,那一夜清冷的天空明月皎洁。这,就是逆情理的、反常态的行动。有了如此超强度追求的事例素材,作文自然与众不同,过人一筹。
偏题跑题巧补救
高考作文是极快速度完成的急就章,出现偏题、跑题常常难免。推倒重写来不及,怎么办?万不得已时,就得用“点化式收拢”的办法进行补救。也就是,尽量将能够体现命题意思的词句,不断地反复穿插到作文的适当部分,通过这样多次的语言“点化”,把偏了跑了的题意尽量往回扭,往回套,往回拉,从而尽量淡化和弱化偏题、跑题感,强化和深化扣题、切题感,大大减少失分可能。
当然,这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应急方法。但从发表的满分作文看,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有篇论述“感情亲疏和认知差异”的作文《民族感情与世界》,写的是著名模特儿吕燕长得很丑,在中国得不到承认,到了法国却一举成名。作文虽然材料不错,可吕燕的遭遇实际是个审美差异问题,论述感情亲疏显然欠妥,有“偏跑”之嫌。作者就在作文中不断用“超越亲疏”这样的词语予以强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