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点、感情在议论中显现
我们都明白,议论性文章中的例证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例证的确凿、生动和形象能够使议论不显得空泛无力,能够让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鲜明地显现出来。一个精巧的例证能够胜过长篇大论,把观点、感情渗入带有“物象”的议论之中,议论才是可信的、可感的、有说服力的。
在一篇谈“民族性与世界性”文章中,作者为了表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点,用了下面这样一段议论:
也许巩俐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她数年后一袭旗袍、娉婷婀娜地在戛纳当评委的时候,她是那么地风情万种,被老外们惊为来自东方的天人,可她本人却偏偏是因为演了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孕妇而捧回了一座金狮;为什么当她演够了敢爱敢恨又备受折磨的苦命女人之后,却又很难在其他角色的身上重新找回创造的自信?而当她想在银幕上借小金宝来传递风情、借周渔来堆积情感时,却又为什么掌声稀落,甚至恶评如潮?
答案不在风中飘,答案就在她身上:巩俐有着一股由内而外的中国乡土气息,这股气息隐隐约约却又根深蒂固。
(《只有民族的再是世界的》草木)
作者借用了“巩俐饰演的角色与她名扬世界的现实”这个例证,非常准确地把一个较复杂的观点清晰、形象地表达出来。考场作文切记空泛的议论,同时也忌讳例证一个接着一个。有的作文说了司马迁又谈苏东坡,举了李太白又扯李清照,这样“堆砌式”的例证(有人称之为“掉书袋”),同样给人以议论“空虚”的感觉。
再读一段文字:
明明是农家一派“忙碌”的景象,但是经过王维的笔尖流淌出来的却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闲景”和“闲情”;明明是春耕春种的农忙季节,可是经过杨万里的笔一转,却成了这样的“闲景”:“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看来都是农事“繁忙”而诗人心情“悠闲”。
也许是人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就希望寻求一个“闲”字来寄托“得不到闲”的情感和愿望;也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意识中,正人、君子都应该有这样的“闲情”和“闲态”。于是文人们赋予了“闲”一种淡淡的、薄薄的美意。
这样,所有的“忙”都被“闲”装饰了,美化了,掩盖了。(《“忙”是生活,“闲”是文化》木子)
这是以“忙”为话题作文。作者从文化、文学等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