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法约、原则、规律等。
任何一篇高考作文,都有一个从题目的本质中提炼和转换成自己文章的中心的任务,而且这种提炼和转换,越明确越好,根据自己的认知优势,从分析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审题才算成熟。
②吃准材料,找出最佳指向思考立意。
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如何找出最佳指向?例如: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揣摩法。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观照法。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以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集体、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标题如“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追问法。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追问法”来定位。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