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建议?
沈献章:我认为是三懂,一个是要读懂诗,二是要看懂题。三是要懂表达。就是说人家从哪个方面来提问,我来从哪个方面回答。
读懂诗,就是说要注意抓诗歌的密码,我们说密码就这么几点,一个是题目,比如说,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也感”这个标题是这首诗的诗眼,一定要从“观书”这个题目上,来理解这个诗的意思,不看标题,单看诗歌内容,就很难抓住一个主题,就是抓不住要点。所以要看标题。
第二,抓注释,这样是命题,特别是为学生提供理解诗歌内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肯定是在解题上对我们有帮助,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塞上闻笛》中的“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这里的“梅花”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看的梅花,不是植物梅花。
第三抓诗眼,比如说“一上高城万里愁”这个“愁”是这个诗的表现手法。比如说比喻,拟人、双关、烘托、寄景,抒情。
第五抓意向,它实际上这是约定成俗的,比如说“鸿雁”、“杜鹃”、“杨柳”、“菊花”,一看“鸿雁”,我们就知道是书信的意向,“杜鹃”一般是跟悲哀联在一起,“杨柳”是送别,是依依不舍,“菊花”是高洁的。
主持人:您能不能就诗歌的鉴赏常见体形给我讲解一下?
沈献章:我们要读懂试题有这么几点,一个是问“是什么”,就是要求回答,使用到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比如说,《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两首诗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两首诗各蕴含怎样的读书道理,这是直接题问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要结合具体的分析来解说,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考王维的一首诗,问第三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前诗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字是诗眼,第三问是这样描写好在哪,这就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了,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常常是,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你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法来讲它的好处。第四是怎么样,要求从手法角度来回答,比如说怎么表达。
我们搞清楚前两个读懂诗歌,知道它怎么出题来考察,就是应该我们如何在回答问题,就是懂得表达,懂表达,不举一个例子,《咸阳城西楼远眺》第二、第三联更是被人称道,这首诗是千古名篇,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中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