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的题目是《他们……》,高考满分作文只有唯一的一篇,媒体称作“惊现”。这篇满分作文不愧为是一篇佳作,该文文笔流畅,娓娓到来,语言朴实,语句精炼,以散文诗的体裁对比城乡人的生活,以犀利的的笔正视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面对农民工及农民工的子女这一弱视群体进行描述,触及社会分配的不公和城乡差别等问题。该文的作者虽身为上海市民,但他对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极为熟悉,这说明小作者平时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在城市的“灯火阑珊”处,却能把目光投向城市的尽头的“棚户区”,对农民工及子女作非常真实生动的的描写并报以同情心。
文章的文采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篇作文的人文价值。作者在文末写到“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是点睛之笔,是对文章主体的升华,是文章的精髓,表明了作者深信将来的农村人会和城市人一样,体现了小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目标,也是农民和全国人民所共同期待的。
“80后”、“90后”怎么啦?透过这篇文章,使我们体会到中国的年轻一代是有希望的一代。梁启超说到年轻人时说:“少年强则中国强。”
安徽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带着感动出发”,当然首先是要感动,更重要的是出发和行动,该文的作者已经代表着年轻的一代感动了,感动得非常深刻。
年轻的一代,我们在期待着。
附: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他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