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的通顺流畅富于文采。《纪念》这样的题目容易引发许多想象,既可抒情又能说理,务实、并有足够提升空间,是近几年来出得比较好的高考题目之一。
但也有美中不足。“文体不限”的要求显然对全面考察考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文笔是否通顺,逻辑思维是否连贯,都是不利的;如果真的有考生写了首诗,考官难以打分,更难取得一致意见。
所以,坦率地讲,作文题目本无好坏,关键是考生自身的逻辑能力、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还想说一点,教育部门统一规定语文教师不能就高考试题作任何公开的评论,这从维持考场秩序和考生情绪稳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考作文本身是一个公众话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任何人都有权发言,透明度更利于公众的知情与监督。如果题目有什么问题,不让语文老师发言,也不合情理。
王雨吟
邱华栋(《青年文学》执行主编):
广东的题目比北京好
我看到2005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目了,很不好。一方面空洞无物,另一方面又还要往死里限制文体,只准写议论文。“安”表示什么意思呢?提示上说,可以表示安宁、安定、安静,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我相信考生大部分写的就是这些内容。内容和文体这么一限制,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我们一边说要在作文教育里抵制这些假大空的东西,一边又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学生假大空,这就不光是作文教育的弊病了。
相对来说,广东的题目《纪念》更好一些。而且它没有限制文体,既可以写成纯粹的记叙文,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抒情成分,甚至可以写成议论文。文笔好的可以耍文笔,有想象力的可以摆想象力,逻辑能力强的可以一道一道地写,关心国家大事的也有话可说。总之,可以写得很好,也可以写得很坏,这就有助于拉开学生的差距,也算是对“选拔人才”更有利。
要我来写这篇作文,我的构思可能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写我生命中烙印最深的一件事情。至于具体是什么事,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我也能猜测到,很多学生可能会写出一些虚假事件。(蒲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