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一个交响乐快板,是在1941年8月列宁格勒那种感人的气氛下写成的。战争闯入了我们和平的生活……我们的人民、工人、思想家。艺术家都成了战士。普通的人成了英雄……这一乐章有点悲剧成份,它包含了一首安魂曲,以纪念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英雄。然而,在这场卫国战争中,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我们站在正义的一方。我们知道希特勒会失败,侵略者的尸骨会撒在苏联土地上。因此,第一乐章总的面貌是明亮欢乐的,是生命的宣言。接着,当乌云聚集在我们国家上空,当红军的每一步撤退都在我们心中激起沉重而痛苦的回声时,而我们的人民仍坚信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时候,我写下了第二、第三乐章──一首谐谑曲和一个柔板,这两个乐章表现了我们取得胜利,自由和欢乐的信心。第四乐章则是第一乐章的继续和发展,同样是个快板,如果第一乐章在某种条件下被称为‘战争’的话,这个乐章则是‘胜利’。这个乐章以一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主题开始,空虚主题最后发展成为胜利的狂欢。红军转入上反攻,祖国终于胜利了。”
三、集中营的歌声──《达豪之歌》
在音乐家齐佩尔的传记《达豪之歌》这本书里,记载了一首歌曲的诞生过程。它不是一般的歌,它来自地狱──二次大战纳粹的一个集中营──达豪。
慕尼黑附近的山城达豪,20世纪因纳粹在此建立第一个集中营而闻名。1938年5月,纳粹把奥地利作曲家齐佩尔关进达豪,也就把音乐送进了达豪。
音乐家就是音乐家,哪怕是在肮脏愚昧的包围中。齐佩尔在遇到营中的几位音乐家,也得知可以搞到一两把小提琴和吉他之后,他萌生了搞音乐会的念头。
7月初,“齐佩尔乐队”凑集了14位持有各种特制的、五花八门的乐器的演奏员,在星期天下午,在一个为集中营的扩大而修建的厕所里开始第一场音乐会。“没有人讲话,在短暂的音乐会过程中,他们在一种心领神会、彼此默契的气氛中坐着,保持着绝对的安静。同样也有振奋、激动和对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的重新肯定,以及某种自由的感受。至少这里有一处纳粹没有完全控制住的呼吸空间。这种努力的严肃性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尊严,一种没有沦为纳粹企图把他们践踏成的渣滓的自豪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