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
[标签: ]
;。
苏轼危矗一根傲骨,立身朝堂,独立的政见和鲜明的个性,使他同时构罪于针锋相对的新旧两派政治势力。保守派与改革派“逐鹿朝堂”,此起彼伏轮流得势,对大才子苏轼都是先拉拢后排斥,因此苏轼三仕三已,苏辙也累受牵连,但绝无睚眦。友兄悌弟的贬所往往远隔千里,但苦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只能“望月怀远”权充“无线电”。“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兄弟俩虽然“奈何阻重深”,但灵犀相通,诗文唱和,尤其苏轼在密、徐两地,苏辙在齐州时,《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和子由中秋见月》等诗篇把中秋月色和兄弟情深挥发得淋漓尽致,“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愁肠千转,思通万里,且跨越时空,令千载低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最为脍炙人口。此词一出,中国人的中秋便再也走不出“明月几时有”的“天问”,走不出东坡缠绵惋恻之思虑、空灵清籍之意境,走不出苏轼的失意,走不出苏轼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掘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可以说,天才苏轼丰富了中秋月色,中秋月色成就了天才苏轼。中秋月色中有苏轼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眷眷亲情,有苏轼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有苏轼独步古今的旷世之才,更有苏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馨骨与情操。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