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均赖都司神明庇佑,又有地方公差护送,杨氏一行乡人才终于平安到达西蜀地面,立脚于成都府北新都三星店、螺丝坝一带。
今已繁衍十几代,杨韶叔后裔在四川艰苦创业,新建家园,还为三位都司神明营建了新的府邸,即一座三开间通体石结构的庙宇,于乾隆六年(1741)建成,同时还为三位都司錾石成像。石刻像高约四尺左右,皆穿戴明朝礼服官帽,并列供奉于庙堂之中。
这座供奉着“张都司、毛都司、李都司神位”的“三都司庙”,被当地移民后裔继续奉为保护神后,一直享受着顶礼祭拜,且香火一直旺盛。
延至民国初年,三都司庙由一座小庙,扩建为有十多开间的建筑。庙内还增设了钟、鼓等祭祀设施,最盛时有七八个看司照管庙务。
因为扩大了规模的三都司庙,故在周围百里内名气大增,当地的基层行政区划曾一度将此地命名为“三都保”。
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以及春节迎春活动,均在这里进行。每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三都司庙前彩龙翻滚,大戏连台,热闹非常,成为客家民间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1949年以后,曾有一所小学就办在三都司庙内。“文革”期间,三都司庙遭到拆毁,神像不复存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当地的客家人在距原庙50—60米处的一片竹林里,重建一座仅有八九平方米的简陋的三都司庙,庙内供奉着观音瓷器坐像和佛祖画像,同时还有一幅写着“张、毛、李三位都司老爷”神位的神榜。
庙里还留下的遗物,有一块残缺的石刻屋脊,经辨认大概是乾隆年间始建的那座三都司小庙的屋脊的一角,作为当年移民迁移文物的遗迹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谢二妹与三都司是冤家对头,逝后仍在地隔千里的两地继续受到人民的祭祀,令人深思。
张玉有文才,当年曾携琴载酒漫游长乐东山岭,并留下着名诗《为爱东山》:
为爱东山景致幽,携琴载酒任遨游。云迷路径人烟少,翠拥峰峦树木稠。
丹灶无存仙已往,华封有迹字空留。管它世上尘凡事,春自春来秋自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